本報記者 李 冰

5月13日,網商銀行發佈2023年ESG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截至2023年底,該行已累計服務小微用戶超5300萬,在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等領域實現增長。此前,微衆銀行也發佈了《2023年可持續發展報告》。截至5月14日,已有多家銀行披露2023年社會責任(ESG)報告。整體看,綠色金融實踐不斷深入發展,銀行“含綠量”持續提升。

爲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動力

當前,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探索實踐,形成了以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爲主的多層次、多元化市場,爲服務實體經濟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作爲民營銀行,網商銀行、微衆銀行更關注普惠金融的“空白地帶”和“薄弱地帶”。

報告顯示,2023年,網商銀行爲839萬家小微企業提供綠色評級,131萬家小微企業獲得綠色金融優惠。通過“綠色中標貸”產品,該行爲污水處理、人居環境整治等3465個項目發放綠色貸款9.63億元;通過“綠色採購貸”產品,與家電、光伏等行業的237家綠色品牌企業合作,服務了品牌上下游的2.3萬家小微企業。此外,網商銀行已與11家銀行簽署小微企業綠色評價合作協議,共同探索針對小微企業的綠色信貸解決方案,提升小微企業綠色金融的普及率。

微衆銀行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該行綠色貸款餘額達221.32億元,覆蓋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綠色建築等領域,其中,2023年該行發放的新能源汽車貸款佔當年全部汽車貸款發放總額超55%。同時,該行開通線上綠色信貸快速審批通道,實行綠色貸款資質認定。此外,該行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引導數據中心低碳運營,並堅持推行業務全流程無紙化,2023年累計發放“無紙化”貸款近4億筆,節約紙張約30億張。

“整體來看,上述兩家民營銀行在發放貸款中踐行的低碳標準值得其他民營銀行借鑑。”北京鑫科金融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甘玉濤認爲,未來,商業銀行應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強化戰略引領,明晰綠色金融實施路徑。

多家銀行披露ESG相關報告

除了上述兩家民營銀行之外,此前已有多家銀行披露ESG方面的報告。例如,建設銀行披露的ESG報告顯示,截至報告期末,該行綠色貸款餘額超3.88萬億元,摺合減排二氧化碳當量超1.73億噸。

平安銀行發佈的《2023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該行綠色貸款餘額爲1396.4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7.22%,累計發放碳減排貸款41.65億元。

蘇州銀行《2023年社會責任(ESG)報告》顯示,截至報告期末,該行綠色信貸餘額301.80億元,較上年初增長68.66%,綠色信貸佔全行各項貸款的比例超10%。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吳丹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ESG理念是銀行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的重要工具。各類銀行在綠色金融實踐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國有大行是綠色金融的引領者,股份行是綠色金融的踐行者,民營銀行及中小銀行是綠色金融的普及者,它們均是實現綠色雙碳目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在ESG治理和責任框架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含綠量’持續提升,利於銀行自身可持續經營和整個行業綠色健康發展,對推進經濟社會綠色發展有重要意義。”

不過,在銀行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同時仍需看到不足之處。吳丹表示:“目前,我國境內金融機構在對標ESG國際規則方面仍有不足。相關信息披露存在薄弱環節,ESG投融資渠道尚不完善,在踐行綠色金融發展理念時還存在一些掣肘。未來銀行發展綠色金融需積極探索與實踐,不斷創新產品服務,完善自身經營治理,助力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