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自4月8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關於禁止通過手工補息高息攬儲 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的倡議》以來,銀行取消手工補息的影響逐漸蔓延。

從金融系統整體來看,此次整改不僅涉及銀行和儲戶,還涉及資管業和衆多資管產品投資者,其影響已超出了銀行系統,具有較大的外溢性。

就資管業來說,銀行存款是不少固收類資管產品投向的重要資產類別,存款利息的變化將直接影響資管產品淨值,進而影響資管產品投資者。比如,貨幣類資管產品、固收類資管產品、銀行理財等,都已逐漸反饋了手工補息整改帶來的影響。

在此次存款手工補息整改工作中,相關銀行、資管機構、銀行理財等不得不“左右爲難”。對銀行來說,存量存款業務中涉及手工補息的並不在少數,遵守自律倡議與繼續執行存款協議存在矛盾之處。而作爲投資者(理財客戶)和銀行的中間機構,資管機構、銀行理財等也頗有難處。儘管有業務協議,但它們目前大多隻能接受銀行調低存款利率的變化,這意味着要相應調整資管產品淨值,處理不好,淨值可能比較“難看”,這就需要與投資者做好溝通。在這個影響的傳導鏈條中,資管機構的壓力主要在後期溝通,特別是銀行理財公司,其理財產品面向衆多個人客戶,所受影響最大的還是風險偏好較低、追求穩健收益的客戶。

事實上,銀行和資管機構都對手工補息整改的必要性無異議。從業務實踐看,禁止手工補息,有利於降低銀行付息成本,緩解資金空轉,引導資金更加有效地“輸血”實體,提升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某儲戶機構就表示,基於這一理解,爲助推社會總的融資成本降低,承擔一部分收益損失其實並無大礙。

需要關注的是,此次整改的推進及後續影響如何。特別是對於存在補息的未到期定期存款,儘管銀行方面大多表達了不能繼續補息的態度,但部分資管機構考慮到外溢效應,仍有觀望情緒,相關資管產品淨值也尚未體現出利息的變化。不過,這些資管機構也深知,拖得越久,不能補息後的利息缺口就越大,對淨值和收益的影響也會越大,投資者和理財客戶的反應也可能也越大。

在此情況下,業界期待能得到進一步的政策指導,從而讓相關各方有序調整,儘量降低整改工作的溢出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