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銀行近日發佈公告稱,5月15日至5月17日發行2024年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非資本債券(第一期),基本發行規模300億元。其成爲我國首單TLAC非資本債券。

業內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TLAC非資本債券發行有利於大型商業銀行合理統籌資本充足和TLAC達標關係,節約監管達標成本,增強銀行風險抵禦能力,提升金融體系穩健性。

基本發行規模300億元

根據公告,此次工商銀行發行的TLAC非資本債券基本發行規模300億元,其中品種一爲4年期固定利率品種,在第3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基本發行規模200億元;品種二爲6年期固定利率品種,在第5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基本發行規模100億元。

本期債券附超額增發權。品種一和品種二合計增發規模不超過1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該期債券成爲我國首單TLAC非資本債券。隨着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總損失吸收能力階段性達標期限臨近,我國G-SIBs將發行TLAC非資本債券提上日程。

5月13日,中國銀行發佈公告稱,將於5月16日至5月20日發行2024年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非資本債券(第一期),本期債券基本發行規模300億元,採用固定利率形式,最終票面利率將通過簿記建檔、集中配售方式確定。其中,品種一基本發行規模200億元,品種二基本發行規模100億元。品種一爲4年期固定利率品種,在第3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品種二爲6年期固定利率品種,在第5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

投資回報率相對較高

TLAC是指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進入處置階段時,可通過減記或轉爲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損失的資本和債務工具的總和。TLAC非資本債券是具有吸收損失功能、不屬於商業銀行資本的金融債券。

TLAC非資本債券將主要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國投證券分析師李豫澤認爲,今年TLAC非資本債券正式推出,爲市場帶來新的品種機會。作爲金融債的有效補充,發行主體爲信用資質良好的G-SIBs,安全屬性突出。這一品種的配置及交易價值值得關注。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相較於現有債券產品,TLAC非資本債券具有以下特點:產品屬性與普通金融債更爲接近,是具有損失吸收功能、不屬於商業銀行資本的金融債券;發行期限較爲靈活,能夠滿足大多數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需求;投資回報率相對較高,因較普通金融債券增加了損失吸收條款,定價具備一定的風險補償。

對於TLAC非資本債券的落地,監管部門已醞釀多年。2021年,立足於國內銀行實際情況,充分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做法接軌,相關部門聯合發佈《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在總損失吸收能力指標設置、達標要求、合格工具標準等方面與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TLAC監管規則保持一致。

《辦法》規定我國G-SIBs的TLAC風險加權比率自2025年起不得低於16%,2028年起不得低於18%;TLAC槓桿比率自2025年起不得低於6%,2028年起不得低於6.75%。在借鑑國際同業經驗基礎上,引入存款保險計入TLAC的機制安排,爲我國G-SIBs達標創造有利條件。

今年TLAC債券供給有限

放眼全球環境,因綜合成本相對較低、發行期限更爲靈活等特性,TLAC非資本債券已成爲國際同業常規的負債來源,是海外G-SIBs完成TLAC達標的主要途徑。聚焦國內情況,我國的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齊聚2023年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榜單。

爲了滿足TLAC監管要求,五大行在2024年年初陸續披露TLAC非資本債的後續發行計劃,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分別計劃發行不超過600億元、500億元、1500億元、500億元和1300億元的TLAC非資本債券,合計規模不超過4400億元。

浙商證券分析師梁鳳潔預計,五家G-SIBs銀行年末TLAC達標壓力較小,今年TLAC債券供給有限,與國債的信用利差在40個至50個基點。

國盛證券在研報中稱,結合銀行在2023年業績發佈會上的表態,如建設銀行提到“從測算來看,資本新規的實施對資本充足率有正向的貢獻,有利於資本充足率進一步提升。資本充足率接近18%,結合正向的影響,再加上存保基金的補充,判斷2025年TLAC達標問題不大”,傾向於認爲我國G-SIBs在2025年初TLAC風險加權比率達標壓力並不大。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