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最新年報數據,微衆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蘇商銀行、衆邦銀行5家資產規模突破千億元,微衆銀行、網商銀行資產規模分別爲5355.79億元、4521.30億元,分別較上年末增長13.02%、2.50%,光是這兩家,資產規模合計近萬億元,佔到了全民營銀行資產規模的絕大部分。 ]

頭尾兩端分化嚴重、淨息差收窄,成爲民營銀行邁入第十年的困境。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梳理18家民營銀行2023年年報時發現,去年5家民營銀行資產規模超千億元,16家營業收入實現同比正增長,12家歸母淨利潤同比上升。整體而言,頭部機構資產規模、營收和淨利潤表現穩健,中部及尾部機構承受更大的經營壓力。

頭尾兩端分化嚴重

2023年,民營銀行整體上營收、淨利交出較好“成績單”,但頭部和尾部機構差距仍在拉大。

兩端分化首先表現在機構的體量上。根據最新年報數據,微衆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蘇商銀行、衆邦銀行5家資產規模突破千億元,微衆銀行、網商銀行資產規模分別爲5355.79億元、4521.30億元,分別較上年末增長13.02%、2.50%,光是這兩家,資產規模合計近萬億元,佔到了全民營銀行資產規模的絕大部分。

相較之下,大部分銀行資產規模未有千億元,7家銀行資產規模總額不及500億元,甚至2家銀行出現資產規模下滑的情況,其中億聯銀行資產總額爲517.75億元,較年初同比下滑3.49個百分點。

除了資產規模外,盈利能力亦分化明顯。根據2023年年報數據,民營銀行中營收、淨利潤居於前兩位的仍是微衆銀行及網商銀行,將其他機構遠遠甩在後頭。截至2023年末,微衆銀行、網商銀行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93.61億元、187.43億元,分別同比上升11.30%、19.49%;淨利潤方面,微衆銀行2023年淨利潤首次突破百億元,同比增長21.02%達到108.15億元,網商銀行淨利潤爲42.03億元,同比增長18.80%。

另三家資產規模破千億元的民營銀行雖然也交出不俗成績單,但仍不及頭部機構的表現。例如,新網銀行2023年營收、淨利潤分別大增50.60%、48.48%,至54.89億元、10.10億元,但微衆銀行的營收、淨利潤分別約爲新網銀行7倍、10倍。

對比來看,各家機構淨利潤表現分層更爲嚴重。10家民營銀行同比增速超過20%,華通銀行更是達到112.25%,不過淨利潤僅爲7435萬元,新網銀行、商銀行、億聯銀行淨利潤增速均超過40%。相較之下,還有新安銀行、中關村銀行、金城銀行、三湘銀行4家出現淨利潤指標下滑情況。

整體而言,民營銀行展現出頭尾兩端分化嚴重,頭部機構競爭格局逐漸清晰的局面。雖然有5家民營銀行躋身“千億資產俱樂部”,但主要競爭仍聚焦在微衆銀行、網商銀行兩家機構,不過,單從2023年業績表現來看,微衆銀行的資產規模及盈利能力較爲領先,去年利息淨收入達到301.62億元,同比增長20.79%,支撐百億元淨利潤的實現。

存款端壓力凸顯

雖然頭尾分化嚴重,但相較於2022年,大多數民營銀行在2023年取得較好增長表現。根據2023年年報,有8家民營銀行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20%,客商銀行、華瑞銀行、錫商銀行、新網銀行同比增速更是超過50%,三湘銀行、衆邦銀行、中關村銀行、華通銀行同比增速在20%以上。不過,也有銀行營收業績指標承壓,振興銀行、億聯銀行營收同比降幅分別爲10.92%、1.72%,走低至7.45億元、10.65億元。

在多數民營銀行出現營收上升的情況下,仍有4家民營銀行增收不增利局面。總資產規模達到727.09億元的中關村銀行,2023年營收同比增長24.49%,淨利潤下降30.05%。另一家營收增速達到20.01%的三湘銀行也遭遇同樣情況,2023年淨利潤同比走低6.75個百分點。金城銀行、新安銀行也有類似情況。

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稱,雖然民營銀行取得了較好的營收成績,但淨利潤出現波動分層的局面,甚至多家銀行出現增收不增利,“究其根本,是全社會利率調降背景下,民營銀行存款端優勢難以維持所致。”

記者注意到,已公佈2023年淨息差的6家民營銀行,未有1家達到行業平均線,甚至有3家機構淨息差走低至2%的水平。而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2023年四季度末民營銀行平均淨息差爲4.39%。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民營銀行一直以來息差較高,但受到頭部機構影響較大,排名靠後的機構仍承受經營壓力。未來,民營銀行息差是否會進一步收窄,仍有待觀察,不過整體上來看,2024年推動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的情況下,民營銀行息差仍有回落的可能性。

近年來,隨着銀行業存款利率一再下降,依靠存貸業務利差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經營的民營銀行,在負債端承受着更大的壓力。今年以來,隨着監管對銀行機構調降存款利率的指導,多數民營銀行紛紛下調掛牌存款利率,多數存款產品利率走到3%以下,據業內人士稱,未來仍有進一步走低的可能性。

資本補充困境待解

資本補充需求旺盛是民營銀行一直以來的課題。根據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2023年末民營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爲12.32%,低於商業銀行行業平均水平。

不過,根據記者梳理,已披露資本充足率的6民營銀行中,仍有2家未達到行業平均水平。具體來看,衆邦銀行、民商銀行資本補充率分別爲10.67%、12.03%。另有3家機構雖在行業平均線以上,但幾乎觸及標準線,振興銀行、客商銀行、億聯銀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爲12.38%、12.43%、12.45%。

董希淼認爲,隨着民營銀行資產規模的擴大,資本補充的需求將進一步旺盛,但目前民營銀行資本補充渠道狹窄,資本補充壓力較大。

據記者瞭解,民營銀行資本補充的渠道較爲受限。19家民營銀行中,目前僅有網商銀行在2021年成功發行兩期永續債,共計40億元,三湘銀行在2023年成功發行一期資產支持證券。其餘18家銀行一級資本補充爲0,亦未見其他途徑有資本注入。

“資本補充是增強風險抵禦能力的重要手段,應支持中小銀行加快建立資本補充長效機制。”董希淼指出,支持中小銀行發行優先股、永續債、可轉債、二級資本債等,允許中小銀行採取更大的利率浮動幅度,同時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引導和監管,維護存貸款市場良好的競爭秩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