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皖西日报

整车拆解梯次利用

我市一企业让“退役”新能源电池“重生”

左上图:安徽绿沃循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联合车辆管理部门对回收进厂报废新能源汽车进行逐辆登记造册。左下图:工人对拆除的电芯进行破碎脱粉等工艺处理。右图:分容车间,工人对已包膜的电池进行充电。本报记者田凯平摄 本报讯(记者汪娟黄雪彦)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70%左右,就要面临退役和回收,而最早一批新能源汽车配备的动力电池已处于退役期。这些动力电池都去哪儿了?该如何回收利用?近日,记者走进安徽绿沃循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亲眼见证一块废旧电池实现“回收拆解——梯次利用——再生利用——再制造”的全过程。

坐落于舒城经济开发区杭埠园区的安徽绿沃循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我省唯一一家具备完整产业链“三资质”(整车拆解、梯次利用、再生利用)企业。相较与市场上大多数废旧汽车“论斤卖”的回收模式,绿沃更注重报废车辆的精细化拆解。

监销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身车架……5月10日上午,在公司整车拆解车间内,记者看到舒城县车管所副所长夏芸正在用手机拍下废旧车辆拆解全过程,再逐步上传到相关系统。据公司技术部负责人王宏亮博士介绍,报废车辆登记之后,就进入整车拆解环节,全过程都由查验员监督,而夏芸正是全县为数不多的查验员之一。接下来,拆卸下来的电池包就被送往电池包拆解车间。“在我们看来,没有一块退役动力电池会被废弃,通过拆解、再组装或再生利用,一块退役电池就能焕发新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它们‘吃干榨净’。”王宏亮说。

王宏亮介绍,“退役”动力电池一般有两种回收利用方式,一种是梯次利用,另一种是再生利用。“一般容量大于原始容量70%以上的电池进入梯次利用领域。若经过检测发现电池不满足梯次利用,就进入再生利用环节,经过破碎、湿法冶炼后制成电池原材料,再经过搅拌、涂布、烘烤、辊压、分条、卷绕、入壳等多重工序,最终生产出新的锂电池产品。”

在电芯生产车间内,记者见到了整个回收再利用过程的最终产品——一个个圆柱形的小电芯。据现场工人介绍,公司目前每天大约生产6万个这样的电芯。不久的未来,这些生产出来的新电芯又将走向市场,实现它们的“新作为”。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达到949.5万辆,市占率为31.6%,国内累计新能源车保有量达到2041万辆。新能源汽车、废旧锂电池等“城市矿产”报废资源的循环利用正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话题。

“汽车的报废、回收、拆解是再生资源回收的重要一环,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循环经济都有重大意义。”公司总经理潘炳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耕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业,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国家循环经济利用及绿色双碳发展目标贡献积极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