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环境报

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引导优化生产力布局

开化传统产业集聚发展

◆本报见习记者王雯 通讯员吴玉峰

在浙江衢州市开化县桐村镇,有一个省级小微产业园——密胺产业园。作为开化县特色工业园区之一,密胺产业园承载着桐村镇发展几十年之久的密胺产业。

尽管扎根本土,产业整体发展潜力强劲,但曾经大大小小的密胺企业犹如孤岛散布在桐村镇,经营“各自为战”,规模散、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走出富民强镇之路?开化县坚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产业集聚发展赋能增效。

来到位于密胺产业园的浙江万臣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宽敞明亮的操作台、穿戴规范的技术工人让人耳目一新。“我们的订单来自强生、联合利华等品牌,要求也相对较高。”公司生产厂长褚军华指着一排排化妆品包装软管说,自入驻密胺产业园之后,自家产品得到越来越多的知名公司认可。

2015年,《开化县环境功能区划》公布,作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前身,划定了五类环境功能区,并明确了相应的管控要求。而后,紧跟浙江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发布,开化县按照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的优先顺序,结合开化县城镇开发边界和环境功能区划等“三区三划”划定成果,完成了16个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划定。2020年出台的《开化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明确:规范小微园区及工业集聚点设置、管理,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工业集聚点备案认定,编制小微园区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定期评估。

在分区管控的指引布局下,开化县政府整合桐村镇13家密胺制品加工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共同组建新公司,利用关停企业地块启动建设打造密胺产业园,实现小微企业抱团发展。新公司采取原材料统一采购、产品统一研发、生产统一监管、产品统一销售的模式经营,整合各自资源,大大降低了生产、经营、物流、包装等成本。

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也为污染治理提供了更为高效、更具规模的路径。

“以前,密胺生产中的废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整合入园后,污染企业都聚在一起,环保标准一起执行、治理措施一起落实,出现问题也能互相监督,废气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衢州市生态环境开化分局污染防治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规范的产业平台也引来了一批优质下游企业入驻发展。如今,密胺产业园内标准厂房整齐划一、环境干净整洁、功能区分明确,并通过产业链集聚联动发展,实现密胺产业年产值突破4.5亿元,辐射带动本地和外地群众就业1600余人。

“为了保持分区管控的适用性和时效性,我们适时开展了分区管控动态更新。”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开化分局审批科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开化县启动并基本完成分区管控动态更新,坚持“生态功能不能降低、环境质量不能下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能突破”的原则,结合“三区三划”划定成果,对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目标进行分阶段更新,完善部分环境管控单元精确度和差异化管控清单,通过“明底线”“划边框”,为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生态保护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依据和支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