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

在阅读指导实践中,大多情况下书目是指定的,有老师和同学共同研读的语境,还有标准化的阅读测试题目。这一切都说明,我们在为培养阅读者而努力着。我们须坚信,建设书香社会的目标一定会达成,我们应时常追问:我们主观努力的兑现概率有多大?哪些阅读是有效阅读?我们也最终能培养多少真正的阅读者呢?我们有必要保持一种警惕: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如果只是被动地跟着,随波逐流,无论最后的测试能得多高的分数,都未必是有效阅读,有效阅读的积累不足,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有效阅读一定是在阅读主体觉醒的状态下实现的。这种觉醒的标志是什么?

抵达会意之境,是阅读主体觉醒的初级状态。在阅读一本书以前,阅读者都有一定的储备,如情感、知识、经验、思想等,阅读者是带着这些储备介入一本书的。一本好书,一定会有阅读者的储备里所没有的好东西,这是一本书价值的基本体现。如果在阅读时捕捉到了这些好东西,即算有效的阅读。这种“捕捉到了”的状态,即“会意”之境,是主体觉醒状态下所达成的阅读效果。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明“会意”时,读者已深陷书内,成为书中情感或故事、逻辑发展的追踪者、窥探者,收获了感动、兴奋或启发,也满足了好奇心,其本质是阅读主体在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情感上得到了延展,实现了阅读者的成长。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有个暗线:阅读达到会意之境的过程,是阅读者的情感、知识、经验、思想等已有储备被激活的过程。如果储备不足,就无法进入会意之境。简单说就是水平低则读不懂,主体无法活跃。读书要循序渐进,就是这个道理。

“我有发现”是阅读主体被激活的关键标志,也是阅读主体高度活跃才会有的境界。这个“发现”不仅指阅读时在书中发现的不合之处或作者无意表达出的“天机”,更重要的是,阅读一本好书后,主体视界大开,用与过去“旧我”不一样的格局和方法观照事物,从而发现现实问题的答案或新的问题。比如读完《红楼梦》,会对情感问题有新的领悟,或以此为参照来分析自己的情感、衡量人群的情感关系。

“我有发现”的本质是“我”的变化,也实现了人的成长。试想,读过大量的好书后,阅读者重构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重塑了阅读主体,更新了储备,迈上了新的阅读台阶,有了新的阅读诉求。所谓成功培养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其中要义就是他能够持续有阅读需求。

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阅读的目的,就是丰富阅读主体,解决所面临问题。培养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其有效途径就是不断唤醒阅读主体,持续积累,使之更饱满,有更高格调,增加改造自我和世界的能力。

阅读主体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谓培养读书人其实是助之建构这个系统,而其建构的前提是阅读主体自主性的确立。当自主性启动时,整个阅读过程是一个系统性运转的过程,充满了鉴别、发现、纳入的魅力。既然这是前提,就是原则,不要轻易逾越:作为阅读指导者最忌讳越界,或越俎代庖,或强制喂食,都是对自主性的抑制。自主性没有启动,阅读主体就拿不到进入书中的门票,只是个旁观者而已,毫无发现可言,构建系统云云就无从谈起。可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要防止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里,有大量的阅读者并没有真正“下水”,甚至连鞋子都没湿——阅读主体没有觉醒,很可能只是个撞钟的和尚。一本好书一定自带有激活阅读主体的魅力。阅读指导者最重要的价值是“恰当的工具”意义,即在阅读者遇到“陡坡”时,提供攀爬工具;遭遇“铜墙铁壁”时,提供斧凿火药。须谨记,不要替代他爬坡穿墙,少做“告知答案”的勾当。

阅读主体不断被唤醒,常有发现,长期积累,即可确立阅读习惯、阅读功力、阅读品位等阅读要素,我们就可庆贺了——终于有了一位合格的读书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