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教育報

在閱讀指導實踐中,大多情況下書目是指定的,有老師和同學共同研讀的語境,還有標準化的閱讀測試題目。這一切都說明,我們在爲培養閱讀者而努力着。我們須堅信,建設書香社會的目標一定會達成,我們應時常追問:我們主觀努力的兌現概率有多大?哪些閱讀是有效閱讀?我們也最終能培養多少真正的閱讀者呢?我們有必要保持一種警惕: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如果只是被動地跟着,隨波逐流,無論最後的測試能得多高的分數,都未必是有效閱讀,有效閱讀的積累不足,就很難成爲真正的讀書人。

有效閱讀一定是在閱讀主體覺醒的狀態下實現的。這種覺醒的標誌是什麼?

抵達會意之境,是閱讀主體覺醒的初級狀態。在閱讀一本書以前,閱讀者都有一定的儲備,如情感、知識、經驗、思想等,閱讀者是帶着這些儲備介入一本書的。一本好書,一定會有閱讀者的儲備裏所沒有的好東西,這是一本書價值的基本體現。如果在閱讀時捕捉到了這些好東西,即算有效的閱讀。這種“捕捉到了”的狀態,即“會意”之境,是主體覺醒狀態下所達成的閱讀效果。陶淵明說“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說明“會意”時,讀者已深陷書內,成爲書中情感或故事、邏輯發展的追蹤者、窺探者,收穫了感動、興奮或啓發,也滿足了好奇心,其本質是閱讀主體在知識和經驗、思想和情感上得到了延展,實現了閱讀者的成長。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過程有個暗線:閱讀達到會意之境的過程,是閱讀者的情感、知識、經驗、思想等已有儲備被激活的過程。如果儲備不足,就無法進入會意之境。簡單說就是水平低則讀不懂,主體無法活躍。讀書要循序漸進,就是這個道理。

“我有發現”是閱讀主體被激活的關鍵標誌,也是閱讀主體高度活躍纔會有的境界。這個“發現”不僅指閱讀時在書中發現的不合之處或作者無意表達出的“天機”,更重要的是,閱讀一本好書後,主體視界大開,用與過去“舊我”不一樣的格局和方法觀照事物,從而發現現實問題的答案或新的問題。比如讀完《紅樓夢》,會對情感問題有新的領悟,或以此爲參照來分析自己的情感、衡量人羣的情感關係。

“我有發現”的本質是“我”的變化,也實現了人的成長。試想,讀過大量的好書後,閱讀者重構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重塑了閱讀主體,更新了儲備,邁上了新的閱讀臺階,有了新的閱讀訴求。所謂成功培養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其中要義就是他能夠持續有閱讀需求。

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閱讀的目的,就是豐富閱讀主體,解決所面臨問題。培養一個真正的閱讀者,其有效途徑就是不斷喚醒閱讀主體,持續積累,使之更飽滿,有更高格調,增加改造自我和世界的能力。

閱讀主體其實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所謂培養讀書人其實是助之建構這個系統,而其建構的前提是閱讀主體自主性的確立。當自主性啓動時,整個閱讀過程是一個系統性運轉的過程,充滿了鑑別、發現、納入的魅力。既然這是前提,就是原則,不要輕易逾越:作爲閱讀指導者最忌諱越界,或越俎代庖,或強制餵食,都是對自主性的抑制。自主性沒有啓動,閱讀主體就拿不到進入書中的門票,只是個旁觀者而已,毫無發現可言,構建系統云云就無從談起。可現實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我們要防止轟轟烈烈的讀書活動裏,有大量的閱讀者並沒有真正“下水”,甚至連鞋子都沒溼——閱讀主體沒有覺醒,很可能只是個撞鐘的和尚。一本好書一定自帶有激活閱讀主體的魅力。閱讀指導者最重要的價值是“恰當的工具”意義,即在閱讀者遇到“陡坡”時,提供攀爬工具;遭遇“銅牆鐵壁”時,提供斧鑿火藥。須謹記,不要替代他爬坡穿牆,少做“告知答案”的勾當。

閱讀主體不斷被喚醒,常有發現,長期積累,即可確立閱讀習慣、閱讀功力、閱讀品位等閱讀要素,我們就可慶賀了——終於有了一位合格的讀書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