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中醫藥報

季春生浮萍 宣肺透疹靈

——詩詞中的浮萍及其藥用價值

□ 黃新生 河南省武陟縣衛生健康委員會

急水浮萍風裏絮。恰似人情,恩愛無憑據。去便不來來便去,到頭畢竟成輕負。

簾卷春山朝又暮。鶯燕空忙,不念花無主。心事萬千誰與訴。斷雲零雨知何處。

這首《蝶戀花》是宋代詞人吳禮之的作品,用水中的浮萍和風中的柳絮爲喻,抒發離別時的惆悵情緒。浮萍是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也是常用的發散風熱類中藥。

萍水相逢話浮萍

晚春時節,波瀾不驚的湖面,突然被一種細小的綠色浮游植物鋪滿,這種植物就是浮萍。浮萍因懸浮於水面而得名,又名水萍、水花、水蘇等。宋代曹勳《浮萍篇》:“昔作章臺柳,今爲清水萍。寄託一失所,誰分渭與涇。”詩中將浮萍稱爲水萍。杜甫《獨坐二首·其一》:“水花寒落岸,山鳥暮過庭。暖老須燕玉,充飢憶楚萍。”詩中水花即浮萍。清代宋湘《西湖棹歌十首·其五》:“西新橋下水蘇蘇,三月風吹白飯魚。”詩中的水蘇即浮萍,也是魚類的飼料。

中藥浮萍爲浮萍科紫萍屬紫萍,南朝吳均《與柳惲相贈答詩六首·其一》:“日映昆明水,春生鳷鵲樓。飄颺白花舞,瀾漫紫萍流。”唐代白居易《府西池北新葺水齋,即事招賓,偶題十六韻》:“洞戶斜開扇,疏簾半上鉤。紫浮萍泛泛,碧亞竹修修。”但大部分詩人,都將紫萍和浮萍統稱爲浮萍。在一些地方,也將浮萍科浮萍屬植物浮萍入藥,但藥效不及紫萍。《本草綱目》載:“一種背面皆綠者。一種面青背紫赤若血者,謂之紫萍,入藥爲良。”紫萍與浮萍均懸浮於水面,外貌相似,但紫萍葉的背面爲紫色,有5~11條根;浮萍葉的背面也爲綠色,僅有一條根。

浮萍在穀雨前後生成,穀雨一候爲“萍始生”,清代厲鶚《城曲》:“池萍生穀雨,牆竹翳桑雲。”此時正是楊絮飛揚的季節,古人因此認爲浮萍是楊絮落於水中變化得來,如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在這首詞後,蘇軾自注說:“楊花落水爲浮萍,驗之信然。”宋代郭印《池萍》亦曰:“楊花撩亂幾時休,看取明朝水上浮。”但楊絮飛舞和浮萍生長只是時間巧合而已,並沒有必然的聯繫,李時珍對此也表示了懷疑,他說:“浮萍處處池澤止水中甚多,季春始生。或雲楊花所化,一葉經宿即生數葉。”

浮萍懸浮水中,順水漂流,無依無靠,多愁善感的詩人常以浮萍爲喻,表達惶恐不安的情緒。西漢王褒可能是最早明確以浮萍入詩的詩人,他在《九懷·其五·尊嘉》中說:“竊哀兮浮萍,汎淫兮無根。”詩中以沒有紮根泥土的浮萍自喻,表達意欲建功立業卻因沒有根基而憂讒畏譏的複雜心情。曹植有代表作《浮萍篇》:“浮萍寄清水,隨風東西流。結髮辭嚴親,來爲君子仇。恪勤在朝夕,無端獲罪尤。”詩中以浮萍比喻荏弱女子,命運飄忽不定,必須依附丈夫才能生活,儘管克勤克儉,也隨時會無端獲罪,這可能是曹植面對曹丕迫害時的內心寫照。三國名士何晏依附於曹爽,大肆清談。當時曹爽與司馬懿明爭暗鬥,勢同水火,於是有人勸說何晏要及早避禍,何晏作《言志詩》:“願爲浮萍草,託身寄清池。且以樂今日,其後非所知。”詩中以水中浮萍自喻,反映其依附曹爽得過且過的思想。不久之後,何晏和曹爽被司馬懿一起殺害。

浮萍順水四處流蕩,聚散不定,古人用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識的人因機緣巧合偶然相逢,如王勃《滕王閣序》:“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明代蘇平《送張景歸四明》:“萍水相逢此識君,天涯蹤跡又離羣。”也有詩人反其意而用之,用四處飄蕩的浮萍比喻無拘無束的生活,如唐代劉商《醉後》:“醒來還愛浮萍草,漂寄官河不屬人。”還有用浮萍點綴詩情畫意的,如王建《薛二十池亭》:“浮萍著岸風吹歇,水面無塵晚更清。”

浮萍以乾燥全草入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鬚發,止消渴”。《本草從新》記載了一個關於浮萍治療中風的神奇傳說:宋代東京開挖河道,挖出一通石碑,碑上是一首梵文篆刻的古詩,所有人都不認識。最後請來當時著名道士林靈素進行翻譯,原來是一首治療中風的方劑,名爲去風丹,詩曰:“天生靈草無根幹,不在山間不在岸。始因飛絮逐東風,泛梗青青漂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痾,採時須在七月半。怕甚癱風與大風,些少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鐵幞頭上也出汗。”

浮萍解表宣肺熱

“祛風專藥是浮萍,性出輕浮入肺經。汗發麻黃功更勝,水驅通草效尤靈。竅毛同利皮膚爽,癘癩均除手足寧。獨忌素虛元與表,辛寒誤用轉伶仃。”(清代朱鑰《本草詩箋·水萍》)浮萍味辛,性寒,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透疹止癢、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於風熱表證、麻疹不透、隱疹瘙癢、水腫、癃閉、瘡癬、丹毒、燙傷的治療。《本草綱目》載:“浮萍,其性輕浮,入肺經,達皮膚,所以能發揚邪汗也。”明代繆希雍《本草經疏》載:“水萍,其體輕浮,其性清燥,能祛溼熱之藥也。熱氣鬱於皮膚則作癢,味辛而氣清寒,故能散皮膚之溼熱也。”

“浮萍無毒味辛寒,發汗祛風肺臟安。氣化膀胱通小便,消除水腫必須餐。”(清代徐燨《藥性詩解·浮萍》)浮萍辛寒,質輕上浮,有宣肺發汗、疏散風熱之功,配伍薄荷、蟬蛻、連翹等,可治療風熱感冒,發熱無汗;配伍麻黃、香薷、羌活等,可治療風寒感冒,惡寒無汗。

“浮萍辛寒,發汗利尿,透疹散邪,退腫有效。”(明代龔廷賢《藥性歌括四百味·浮萍》)浮萍辛散,能疏散風熱,解表透疹,配伍薄荷、蟬蛻、牛蒡子等,可治療麻疹初起,疹出不暢。

“浮萍清熱癢肌松,可治拘攣癱瘓風。酒浸品中加半兩,史公方子效雷同。”(明代沈應暘《藥性詩訣·浮萍》)浮萍辛散,具有祛風止癢之功,可治療風邪鬱閉肌表,風疹瘙癢。偏於風熱者,常配伍蟬蛻、薄荷、牛蒡子等;偏於風寒者,常配伍麻黃、防風、荊芥等。

“水萍辛散性輕浮,止渴還將水氣流。邪汗發揚風溼去,癰瘡丹毒亦多瘳。”(清代王如鑑《本草約編·水萍》)浮萍上可開宣肺氣而發汗透邪,下可通調水道而利尿消腫,單用或配伍麻黃、連翹、冬瓜皮等,可治療水腫尿少兼風熱表證。

“水萍辛酸治諸風,癱瘓瘙癢惡瘡癰,利水勝酒長鬚發,時行發汗有奇功。”(明代李梴《醫學入門·水萍》)浮萍有抗凝作用,古人曾將浮萍曬乾爲末,蜜摶成丸,用豆淋酒化下,治療中風癱瘓、偏正頭風等,謂之去風丹或紫萍一粒丹。浮萍辛寒,《千金方》用其配伍天花粉等,治療消渴多飲。浮萍能清熱解毒,《得效方》將其搗爛外敷治療腫毒初起。

浮萍辛寒,表虛自汗者禁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