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跟投,一個苦澀的自證閉環。

曾經,它是地產行業的投名狀;近期,它是VC/PE投資人的燙手山芋。現在,這個“自證怪圈”又套在了冉冉升起的獨角獸滴灌通身上——剛剛甩掉了“P2P”“高利貸”的標籤,現在又戴上了“體系不穩”的帽子。

最近,滴灌通又爆大瓜了。有大V留言區出現激情評論:4月底,滴灌通內部宣佈“領頭羊計劃”——讓員工自己出100萬內部創業,還提到了滴灌通的投資水平和資產質量都不高,實際年化收益只有4%。Emmm居然只有4%?前面滴灌通被罵高利貸也太冤了吧。

緊接着,由李小加、張高波聯名發佈的一封滴灌通內部郵件回應了相關問題。信中承認,將不得不取消或調整部分崗位。尚在擴張期就“變相裁員”?難道這次,滴灌通真被反對者說中了?

花100萬買上班機會

“領頭羊計劃”,即員工自己募資100萬,滴灌通配資900萬,成立一個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

顧名思義,SPV是爲了“某個目的”而設置的“載體公司”,你可以將其理解爲“特定目的空殼公司”,地產人可能心領神會。

在滴灌通的SPV中,員工將成爲合夥人,組建小團隊,負責日常運營、業務決策、對外投資。以前你是爲投資人找項目,而現在是爲自己從茫茫市場中挖掘優質資產再到滴灌通澳交所掛牌。突然,口袋裏的錢變得沉甸甸了。

有哪些限制呢?第一,投資的項目需要符合滴灌通的風險偏好,例如愛跑路的健身房不能投。第二,員工自己也別想着拿錢跑路,團隊每年的費用支出合計不能超過100萬。

至於分成模式,我們也相當眼熟。和投資門店一樣,滴灌通也採用與SPV聯營的方式,由SPV向滴灌通提供淨收入分成。滴灌通回本前,分成比例70%;回本後,分成比例35%。對於淨收入減去分成和運營成本後的收益,SPV可以自由支配,比如發獎金,但是獎金也不能超過當年結餘。

退出方式則有兩種。第一種是聯營退出。如果累計分成達到目標倍數,團隊有權決定提前結束聯營,並轉讓SPV。

具體倍數要求:第一年1.08;第二年1.16;第三年1.24;第四年1.32.....

第二種是風險退出。滴灌通會在“年度、半年度、季度”三個窗口期考覈預期回本進度,如果SPV沒有達到回本底線要求,就會被清算。

回本進度爲:2024年12月底5%、2025年6月底15%、2025年12月底40%、2026年6月底60%、2026年12月底75%、2027年6月底100%。

如果從原定開始時間看,留給SPV的100%回本週期大致爲36個月,對比滴灌通投資門店的48個月平均聯營期,壓力實實在在給到了“領頭羊”頭上。

這不就是滴灌通(內部版)嘛——總部相當於連鎖品牌,SPV相當於加盟店,“領頭羊”員工則是加盟商。只不過,如果滴灌通投資的小微門店倒閉關門,老闆不用還債,但如果SPV發生清算,員工的100萬報名費很可能保不住。

根據草案:如果滴灌通回本,將全額退還100萬;如果發生清算,剩餘規模1000萬,100萬全退;如果資產淨值小於600萬,100萬不退;處於600萬—800萬區間,少於1000萬的部分由員工承擔10%。

也就是說,599萬和600萬之間差的不是1萬,而是60萬。

目前來看,“領頭羊計劃”似乎不是強制報名。滴灌通的原話是:“公司決定推選出一批優秀骨幹,將分成若干小隊,由公司出資,團隊跟投一部分,形成一批側重點不同的專業投資機構,分頭探索不同領域的投資策略。”

但滴灌通也承認:“這會帶來公司組織架構的調整,因此不得不取消或調整部分崗位。”此外,這次滴灌通還發了一個通知:如果所投項目存在應開店但未開,閉店,欠款的情況,需要按細則停發獎金或者追償。

這相當於把刀架你脖子上,問你:“到底幹不幹?”

員工強制跟投之痛

近兩年,員工強制跟投的風氣日漸流行。

一般而言,跟投分爲基金跟投和項目跟投。基金跟投針對合夥人及VP以上,直接或間接持有基金份額;項目跟投大多針對中基層投資人,直接持有目標項目的股權,跟投額度普遍在項目總投資金額的1%-30%之間。

看似是給搬磚人一個發家致富的機會,實則是一條自上而下的利益捆綁鏈——LP對GP不信任,要求合夥人跟投基金;VC/PE對一線投資人不信任,要求員工跟投項目。

這種不信任由來已久。有合夥人表示:“前些年,投資人和FA、創業者一起做局,騙投資拿回扣的事件比比皆是,甚至有些小機構的合夥人自己都幹這樣的髒活。作爲LP、作爲機構合夥人要求強制跟投,防的就是內幕交易、利益輸送的風險。”

一線投資人是否強制跟投,就被很多LP當作機構是否靠譜的標準之一。道理看似沒毛病:“自己的錢都不敢投,LP的錢難道放心給你管。”

但哪個打工人願意自費上班?這顯然不符合人性。風投之所以是風投,在於高風險高回報長週期;LP之所以是LP,在於他們的錢扛得起這樣的風險。此外,強制跟投也給未來埋下了一顆退出之雷,說不定還會集中上演一波回購糾紛。

例如,碧桂園的“雙享制度”曾被視爲開啓財富大門的萬能鑰匙。甚至很長一段時間,碧桂園員工對炒房嗤之以鼻,因爲他們有跟投這一更賺錢的方式。但當“房子賣給誰”變成難題後,一切都變了。據說某房企參與強制跟投的高管離職時發現,自己還倒欠了公司一筆錢。

在普遍缺水時,大水漫灌行不通了,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而這可能正是滴灌通模式迅速崛起的一大原因。

一切都是爲了轉型

那麼,爭議中的滴灌通到底何去何從?

根據內部郵件,我們可以將原因概括爲:滴灌通現在要徹底轉型交易所,更多地做“裁判員”和“服務員”,更少地做“運動員”。

“造詞大師”滴灌通將這個過程比做“造火箭”:在“一級火箭”階段,滴灌通已經用自己的錢跑了一遍市場,驗證出了可行性。現在到了“二級火箭”階段,滴灌通要開始組織市場的錢,來共同攻克小微融資難問題。

而“二級火箭”的“火箭頭”正是“領頭羊計劃”。滴灌通的邏輯是,經過幾年的培養,大家是最熟悉DRO模式的人。爲了幫助你們迅速成長爲領投人,現在要開始自費100萬上班。公司期待每一隻“領頭羊”,將來都能引領一羣羊。鼓掌!

聽着就不對味。我們盤一下正常邏輯:因爲你是優秀員工,所以我給你一筆錢讓你大展身手。而不應該是,因爲你非常能幹,我讓你自己花錢證明自己,不願意就走人。有公衆號爆料,即便是報名的員工,薪資也會降爲1.2萬/月,而此前,據說底薪爲3—4萬,銷售激勵回本前約抽1%,回本後抽2%。

扯到陰謀論上,這就很像古今第一陽謀“金刀計”:利用巨大的地位差,加上巨大的誘惑,讓對方前後左右都會掉進陷阱裏。

基於滴灌通的迫切轉型需求,我們進行一個大膽的猜想,或許滴灌通是真的想“卸磨殺驢”了。

另有公衆號爆料,在去年年底,公司內部測算的整體投資收益率不達預期,出資節奏開始放緩,內部許多項目被暫停,甚至很多投資協議已經簽署的項目都被叫停。具體來看,餐飲行業回報率優秀,可以提供承諾的預期受益;零售行業和文體、服務表現不佳。

與此同時,滴灌通轉向配資模式,即每筆投資都需要搭配外部資金。

我們在此前文章中探討過:滴灌通可能遇到的“真風險”是“線上作弊”。如果調研人員不夠,或是說“數據篩子”不精確,可能出現一大批“空手套白狼”的門店。而現在,或許正是滴灌通全身而退爲交易所的開端。不過,也正如我們之前文章所講的:即便滴灌通最後因爲業務不佳導致商業不成功,也不能說明RBF,抑或DRO存在本質缺陷。

或許,滴灌通正在用內部“領頭羊”向更多投資人遞交“投名狀”。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適道”(ID:survivalbiz),作者:適道創投組,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