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段时间,多地一批基层政务新媒体账号宣布停止更新并启动注销程序,将相关信息资讯、公示、公告等内容并转入属地政府网站。不少网友表示支持,认为这是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好办法。

政务号过多过滥,徒增指尖负担

这些年,互联网发展风生水起,一大批政务新媒体应运而生。随着摊子迅速铺大,弊端逐渐凸显。比如,有些账号沦为“僵尸号”,信息发布落后刻板;有些App重复建设,明明已有政务软件能够覆盖相关服务,却偏要“另起炉灶”,以致最后“烂尾”。

政务新媒体当然可以搞,但过多过滥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于群众而言,到处都是“官号”,反而很难找到有效服务的接口。对基层干部来说,时间精力有限,无论是日常运维管理还是配合考核使用,多一个政务号就多一份工作量。【详细】

去芜存菁,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从技术上看,清理很简单,合并也不难,但难在服务升级,难在工作思路转变。说到底,工具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如今,各地都在推进“一网通办”,优化“一站式”服务,其核心就是打破信息壁垒、化繁为简,站在“人”的角度做减法、优服务。【详细】

去芜存菁,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不过,清理部分账号,不等于“一关了之”。要依据一定标准,保留涉及重大民生和重要服务的账号,同时将关停账号所承载的信息和服务功能转移到统一的集成平台上,这样既能减轻基层干部负担,也能更好地发挥政务新媒体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详细】

办好事实事,才是最漂亮的政绩

让基层政务新媒体远离形式主义,关键要抓住一个“实”字。开设新账号,必须从实际需求出发。一方面,要考虑现有平台是否也能实现相同的效果,“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另一方面,开设账号后要经常性评估实际效果,向群众认可度高的账号学习,不断优化服务,提高运营效益,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办好事实事这个“刀刃”上。【详细】

某种程度上,如今政务新媒体已走过“人有我有”的扩张时期,进入到“末位淘汰”的“2.0阶段”。新一轮赛道上,不再需要“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必须集中力量做优做强主账号,构建整体联动、集体发声的政务新媒体矩阵。多花些时间进行专业运营人员的培训管理,多投入资源研判新兴技术并随之更新迭代,让“键对键”的数字赋能不断加持“面对面”的干群情谊,这才是最漂亮的政绩。【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广州日报)

V视角:

@察叔:政务新媒体账号是开还是关,关键看有没有用。

@没想法女孩:群众懒得看,“小编”做得累,半死不活的政务号就没必要留着了。

@慕海宇锋:要远离形式主义,把基层干部从运营维护新媒体账号的繁杂工作中解脱出来。

@陶侃:实事求是,挺好。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政务上网,是为了离百姓近一些,更好地问政于民。那些沉睡的、重复的、自说自话的政务号,显然背离设立初衷。它们不仅没有发挥便企利民的作用,反而成了额外负担。对此类政务号,该关停的就关停,也算及时止损。不过,政务号“瘦身”后,还要继续“健身”,在品质上做“加法”,把资源整合优化到位,将为民服务做细做实,这样才能真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