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經濟網

新聞背景:

近段時間,多地一批基層政務新媒體賬號宣佈停止更新並啓動註銷程序,將相關信息資訊、公示、公告等內容並轉入屬地政府網站。不少網友表示支持,認爲這是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的好辦法。

政務號過多過濫,徒增指尖負擔

這些年,互聯網發展風生水起,一大批政務新媒體應運而生。隨着攤子迅速鋪大,弊端逐漸凸顯。比如,有些賬號淪爲“殭屍號”,信息發佈落後刻板;有些App重複建設,明明已有政務軟件能夠覆蓋相關服務,卻偏要“另起爐竈”,以致最後“爛尾”。

政務新媒體當然可以搞,但過多過濫則走向另一個極端。於羣衆而言,到處都是“官號”,反而很難找到有效服務的接口。對基層幹部來說,時間精力有限,無論是日常運維管理還是配合考覈使用,多一個政務號就多一份工作量。【詳細】

去蕪存菁,才能更好地服務羣衆

從技術上看,清理很簡單,合併也不難,但難在服務升級,難在工作思路轉變。說到底,工具終究是爲人服務的。如今,各地都在推進“一網通辦”,優化“一站式”服務,其核心就是打破信息壁壘、化繁爲簡,站在“人”的角度做減法、優服務。【詳細】

去蕪存菁,才能更好地服務羣衆。不過,清理部分賬號,不等於“一關了之”。要依據一定標準,保留涉及重大民生和重要服務的賬號,同時將關停賬號所承載的信息和服務功能轉移到統一的集成平臺上,這樣既能減輕基層幹部負擔,也能更好地發揮政務新媒體聯繫羣衆、服務羣衆的作用。【詳細】

辦好事實事,纔是最漂亮的政績

讓基層政務新媒體遠離形式主義,關鍵要抓住一個“實”字。開設新賬號,必須從實際需求出發。一方面,要考慮現有平臺是否也能實現相同的效果,“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另一方面,開設賬號後要經常性評估實際效果,向羣衆認可度高的賬號學習,不斷優化服務,提高運營效益,把有限的資源用在辦好事實事這個“刀刃”上。【詳細】

某種程度上,如今政務新媒體已走過“人有我有”的擴張時期,進入到“末位淘汰”的“2.0階段”。新一輪賽道上,不再需要“村村點火,戶戶冒煙”,而必須集中力量做優做強主賬號,構建整體聯動、集體發聲的政務新媒體矩陣。多花些時間進行專業運營人員的培訓管理,多投入資源研判新興技術並隨之更新迭代,讓“鍵對鍵”的數字賦能不斷加持“面對面”的幹羣情誼,這纔是最漂亮的政績。【詳細】

(以上綜合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廣州日報)

V視角:

@察叔:政務新媒體賬號是開還是關,關鍵看有沒有用。

@沒想法女孩:羣衆懶得看,“小編”做得累,半死不活的政務號就沒必要留着了。

@慕海宇鋒:要遠離形式主義,把基層幹部從運營維護新媒體賬號的繁雜工作中解脫出來。

@陶侃:實事求是,挺好。

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政務上網,是爲了離百姓近一些,更好地問政於民。那些沉睡的、重複的、自說自話的政務號,顯然背離設立初衷。它們不僅沒有發揮便企利民的作用,反而成了額外負擔。對此類政務號,該關停的就關停,也算及時止損。不過,政務號“瘦身”後,還要繼續“健身”,在品質上做“加法”,把資源整合優化到位,將爲民服務做細做實,這樣才能真正走好網上羣衆路線。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