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识别到广告牌上的车辆,造成交通事故,很多人对智能驾驶的理解,一夜之间再转变。

虽然五一车市回暖,但为了智能驾驶而买车,正在下头。同理,也关于动力电池。

五一假期结束后的第三天,广汽集团宣布了和蔚来的合作,涉及的板块是蔚来最擅长的板块之一,充换电。关键词在于集团,而非广汽。这场合作,意味着包括丰田、本田、埃安、传祺等几个子品牌,未来在新能源方面的竞争武器增加充和换两个。

尽管换电在网络里的舆论口碑一直属于偏负面的那波,例如,“换电不就跟小时候玩的电动四驱车一样?”“花钱买车了,电池不属于你,这算怎么回事?”“续航不够,才是换电来凑”等等。但,从2023年后半年开始,和蔚来合作换电的企业正在变多,且加速。

所以,长安、吉利、江汽、奇瑞、路特斯、广汽,中国车市里销量第四、第五、第八、第九的企业拥抱换电,这显然是有着比消费者更多的思考。

这种思考,源自热度消退之后,车企开始回归冷静看消费者需要什么。吃亏之后的应激反应越大,对车企的未来伤害越大,于是关于智驾和动力电池的变数,现在越来越多。关于智驾的反水,越来越多

4月末,问界M7交通事故,5月初,有理想L9车主爆出4月发生交通事故,二者让关于智驾安全的话题,持续处在高峰。

问界M7的事故,随着官方的声明,虽然还有车门解锁为何过慢的疑点,但智驾方面已经扫清疑点。非华为ADS智驾的普通版上,AEB刹停的实现效果低于85km/h,并不算是问题的关键。更是,车企在推进智驾过程中除了暴露出营销方面的问题之外,技术上也出现了应用问题,且绝不只是纯视觉or激光雷达这种每天都在吵的话题。

而是关于AEB的营销和应用,余承东的金句,不用再复述一遍。事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车企发布会的PPT上,有着概念的换位。

一组数据为,AEB最高刹停速度120km/h-0,另一组数据为AEB生效范围4-150km/h。且,120km/h的最高刹停速度也并非在所有场景都生效,如在侧翻车辆/水马的场景下,最高刹停速度为110km/h。如何定义最高,意味着车企如何承担责任,在发布会包括汽车媒体的评测等方面,体现的数据往往都是最昂贵且功能齐全的高配版本,但低配却又是另一逻辑。

法律上,一切以用户手册上的话术为准,但营销端,需要的是更漂亮的数字。

另外,后续的更多拆解还展示出,不同车企在频繁宣传提及AEB,却并未讲明ACC自适应巡航,尤其是ACC与AEB在车辆上使用的具体逻辑差别。AEB识别静态物体刹停,ACC识别动态物体,减速、保持距离、跟随刹停。不同车企对ACC和AEB的使用方式不同,有车企在自适应巡航开启后,ACC占据决策权,直到切换至人类驾驶员驾驶时,AEB才进行生效。

不同的技术路线,不同的技术结果,车企并不保证消费者会清楚的认知一切。而在不断的卷智驾、卷开城、卷接管次数之后,消费者慢慢形成了“自动驾驶”的使用概念。

就比如,不少问界M7的车主都已在网络上发表过,自己买它,就是觉得能多买个司机的言论。所以,以至于今年五一假期上有车主抱怨华为智驾不好用,反而在评论区里才明白了车该怎么开。

智能驾驶,并非自动驾驶,智能驾驶也只是辅助。这种认知不改变,则有了理想车主的最新遭遇。标题很惊悚也很吸睛,“车辆因为识别了广告牌上的车辆,在智驾中刹停,导致了交通事故”。

而从视频的画面来看,问题最终还是出现在了车主用自动驾驶的心态来使用,在车辆汇入匝道NOA失效后有接管期,但人类驾驶员选择了让机器重新识别车道,最终,把责任甩给了辅助驾驶。

简言之,智能驾驶的乱象,源自于内卷之中车企为了脱颖而出的营销,将辅助配置强行推上了“自动驾驶”的认知。而这种局面,如今也在动力电池端,上演。动力电池,再吃一遍这样的亏?

神行电池、神行PLUS电池、蜂巢电池、刀片电池、4C电池、5C电池、400V、800V等,这对很多汽车从业者、汽车媒体人而言,都难以快速给出之中有什么区别,哪种技术更优秀、更安全的结论。

自然而然,摆在汽车消费者面前的,也是如智能驾驶那样的认知混乱,有人将之解读为从量变到质变。

“我去4S店,销售顾问一直跟我强调,我们这是4C电池充电更快,但我回家查了一下,比较疑惑的是,为什么用了这些4C、5C电池的新车,还没有一辆卖到爆款?”

刘亦桦,北京的新能源潜在车主,持币代购者。他提出的问题,其实也是互联网上很多人的共同疑问。

从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4C电池、5C电池逐步占领汽车营销舆论。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既是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的宣传语,也是车企的新车宣传语。而一系列新车推出,使用4C电池的包括星途星纪元ES、极氪001FR、极氪007、AITO问界M9、合创V09、小鹏X9、智界S7,使用5C电池的则包括理想MEGA、昊铂HT。

而在销量数字上,星纪元ES的销量最高峰为上市当月的740辆,之后月均500辆;极氪007经历了大爆,但在小米SU7上市后受到压力,推出更低价的入门版后挽回;问界M9有大爆,但同是华为出品的智界S7却即便经历了再上市,也没能翻红。合创V09、小鹏X9,以及5C电池的昊铂HT则是泯然众人,理想MEGA也并未完成“50万元以上最畅销”的壮举。

究其根本,4C电池的充电10分钟,补能400公里续航,5C电池提出的充电12分钟,补能500公里。当这些新技术电池分别安装到新车上时,却因为价格、性价比、营销、车辆其他能力的不足等原因,没有造成热销。

也就是说,4C电池、5C电池打破市场,却遇到了和激光雷达相仿的局面。

激光雷达上车,不能让普通人的车辆直接实现脱手不用管的L3级智驾功能,4C、5C电池,800V上车,绝大多数情况下,车主也并不能体验到车企在发布会上所说的充电速度。因为,国内98%的直流充电桩,最大输出电流只有250A,换算下来,搭载800V和400V的车型,将80度左右电池包充至80%,理论上的耗时时间差距只有10分钟。

当然,250A的电流,会取决于充电车辆的分流情况在现实中都是低于这一数值,所以800V和400V的实际充电差距不大。但,价格上却很多时候要付出多几万元的花费。除非,几乎只去品牌的快充桩,这只适合免费充电,家附近有站的人群。

如果用智能手机举例,就相当于,两台手机的充电速度差5%,但花费却要差500元,甚至1000元。另外,动力电池上留给消费者买单的部分,还不至于花大钱办小事。

还关于电池的最终保值,车辆的残值,这与6家车企与蔚来合作充换电之间有着深层的逻辑关系。

最近随着小米SU7的销量越来越高,且小米一直在持续不断的传播“答网友问”。之中就出现了关于动力电池的问题,因为不提供终身三电质保,很多车主对小米SU7如果发生电池电量衰减,如何处理。

答复为,两年或者五万公里,电池容量衰减限值达到15%以上,五年或者十万公里,电池容量衰减限值达到25%以上,八年或者十六万公里,电池容量衰减限值达到30%以上,可以免费更换。实际上,小米对动力电池的承诺政策,并不如它的最大竞争对手极氪(三电终身质保),而是与国家强制标准一致。

而特斯拉的最新消息则引发了更多忧虑,特斯拉也有类似的维修更换政策,不过换装的电池,并非全新电池,而是特斯拉官方优化修复后的电池。能够使用多久,影响二手车多少残值,全都需要时间验证。

所以,才有了越来越多的电池抗风险合作。新能源车的进步速度越来越快,电池的进步速度也是越来越快,而之前付出高成本购买的车辆,会因为技术进步所飞速贬值。

相应的案例,在二手车流通中比比皆是。除了比亚迪、特斯拉、蔚来之外,多数二手新能源车的流通,被如今的价格战打到受阻。即便是相对好流通的三家品牌,3年的二手ModelY,如今只值17万,相当于1年蒸发3-4万元。而随着动力电池越卷越疯狂,车主手里的车,随时有残值大蒸发的情况。

总之,和智驾一样,最后都是消费端买单。至于李斌和蔚来的换电联盟能否拯救这个领域的乱局,目前答案是不知道,李斌的原话是,换电联盟2-3年后才能初步开始正常运转。至于那时,车企还敢不敢用换电替消费者承担责任,一切属于未知。写在最后

尝鲜,总有可能会吃亏,这是常理。

而除了智能驾驶、动力电池外,还有更多围城之内的事。比如800V只意味着充电更快,但省电要交给碳化硅芯片、热管理、低滚阻、轻量化等,再比如虽然都是新能源车,但三元锂电池害怕过冲,而磷酸铁锂电池则害怕过放。再比如,部分热泵空调只能在0度左右有效省电制热。

简言之,一切新事物带来的认知分裂,并不少见。而如果非要分出一个谁更乱的结论,智能驾驶所带来的,不如动力电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