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王維傳》:祿山陷兩都,玄宗出幸,維扈從不及。爲賊所得。維服藥取痢,僞稱瘖病。祿山素憐之,遣人迎置洛陽,拘於普施寺,迫以僞署。

公元756年,安祿山攻陷洛陽,幾個月後,叛軍又攻陷了長安,唐玄宗向南逃往蜀地,王維來不及跟從,被叛軍俘虜,王維喫藥假裝生病的樣子,安祿山聽說後,很同情他,派人把王維安置在洛陽,軟禁在普施寺,逼迫其接受官職。

王維被迫出任安祿山建立的大燕政權的給事中一職,有一次安祿山在凝碧宮開宴會,王維也在座,在宴會上伴奏的樂工都是原唐朝梨園的弟子和教坊工人,有個叫雷海清的樂工不願意爲安祿山演奏,把樂器丟在地下,伏地向西拜並且大哭。

王維

安祿山手下將雷海清捆綁在戲馬殿,殺死並肢解了他,將屍體示衆,看到的人無不悲痛欲絕,王維一時心生悲傷,於是暗中寫了一首詩,詩名很長(下文簡稱凝碧詩),但內容只有4句話。

《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絃。

詩句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千家萬戶都爲滿城荒煙感到悲慘,百官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朝見天子?秋天的槐葉飄落在空寂的深宮裏,凝碧池頭卻在高奏管絃宴飲慶祝。

叛軍攻隱長安

大概一年以後,唐軍收復了長安與洛陽,王維因爲當成安祿山僞政權的官員,所以被唐朝關進了監獄,這屬於附逆的罪名,與李白類似,按照唐律應當誅殺,唐肅宗聽說了王維在洛陽做的那首凝碧詩後,赦免了王維的死罪。

後來王維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縉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有功,請求削去官職爲王維贖罪,王維才得以免罪釋放,仍然擔任唐朝官職,由給事中(正五品上)降職爲太子中允(正五品下),後來又升遷尚書右丞(正四品)。

王維在安祿山手下差不多當了一年的僞官,在新舊唐書都有記載,這是確認無疑的,王維因爲名氣太大,安祿山才逼迫王維爲自己效力,王維作爲一名文官,爲了生存下去,迫不得已纔在安祿山手下當官。

王維成爲叛軍俘虜

王維自己是怎麼看待這事的?

《謝除太子中允表》:臣維稽首言:伏奉某月日製,除臣太子中允。詔出宸衷,恩過望表,捧戴惶懼,不知所裁。臣聞食君之祿,死君之難。當逆胡幹紀,上皇出宮,臣進不得從行,退不能自殺,情雖可察,罪不容誅。

這是王維在被降職爲太子中允之後寫的一篇文章,名爲感謝皇帝賜予官制,實際上卻是一篇懺悔的文章,王維在此文中回顧了自己在安史之亂的行爲,明確表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即使處死也不足以抵消罪過,王維用“罪不容誅”、“無地自容”這樣的詞來形容自己。

這當然是一種謙虛的說法,王維說自己沒能跟隨皇帝,被叛軍俘虜後也不敢自殺成仁,只能屈辱地活着,這並不能說王維怕死,只是人性不同,王維爲自己的這一行爲非常後悔,爲了贖罪,王維後來讓朝廷把自己的所有官職免去,他還表示要出家修道。

安祿山聽說王維名氣很大,逼王維做官

王維還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這事,這就是《大唐故臨汝郡太守贈祕書監京兆韋公神道碑銘》,這是王維最爲詳細記載自己在安史之亂中表現的看法。

全文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臨安太守韋斌投降安祿山前的生平事蹟,第二部分講韋斌擔任僞職黃門侍郎的經過,第三部分講王維自己被迫臣服安祿山的經過,第四部分講唐嚴肅宗追贈韋斌祕書監的讚頌。

王維這是拿韋斌的經歷和自己做比較,韋斌在安史之亂前擔任臨安太守,安祿山攻陷洛陽後,韋斌被俘虜,叛軍拿韋斌的妻兒脅迫他加入,韋斌被迫投靠安祿山,被任命爲黃門侍郎,韋斌並非真心投靠,而是採用了韜光養晦之計,企圖“候其間隙,義覆元惡,以雪大恥”,從內部找機會瓦解敵軍,洗刷自己被迫接受僞職的恥辱。

唐朝有不少官員身陷敵營

韋斌後來沒能成功,最終吞藥自裁,嘔血而死,唐朝收復兩京後,唐肅宗下詔追封韋斌爲祕書監,王維寫這篇文章明顯就是寫自己的,他的經歷跟韋斌有些類似,只是結果不同,王維以此影射自己也有報效國家之心,並非真心接受僞職,同樣也無法撼動叛軍。

王維在文中稱安祿山爲逆賊,對唐肅宗大加歌頌,對自己的行爲感到恥辱,對於叛軍造成的動亂感到悲傷,王維還提到自己在叛軍攻陷長安時,曾試圖逃走,但未能成功,被賊兵刀架着,捆綁起來,押送到洛陽,王維在洛陽的監獄中還曾絕食10天。

王維後來被迫接受僞職,韋斌曾經宴請王維並向他託付後事,而且還是在被叛軍監視的過程中,韋斌交待完之後,就吞藥自裁,嘔血而死,所以王維是以當事人的身份寫這篇文章,同時也是給韋斌作碑文。

唐朝時期的人看待王維被迫接受僞職一事還是比較寬容的,畢竟王維也是被迫,其間王維也沒做對不起唐朝的事,王維能夠得到皇帝的寬容,並且官復原職後來還升官了,說明唐肅宗都接收王維了,也並未責備王維。

王維很後悔此事

杜甫在《賺王中允維》中有“中允聲名久,如今契闊深。共傳收庾信,不比得陳琳”的詩句,將王維的降僞之事比作歷史上的庾信,言外之意是說王維是忠於唐朝的,只是被迫投靠安祿山,說明這事並未影響王維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宋朝及宋朝之後的人對於王維降僞之事則與唐人看法不一樣,朱熹認爲王維這事“爲後人嗤笑”,還有宋人說王維沒有大節,甚至批判王維的作品,可見宋朝是以倫理道德來評判王維的,不如唐人胸襟寬大,事實上,在安史之亂期間,不管是唐朝還是安史叛軍,兩邊都有官員來回投降,並沒有道德上的約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