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興亡一直都是被百姓所津津樂道的歷史,而在隋朝的開國皇帝在稱帝后短短十年不到的時間,便統一了中國。

之後更是一手創造出了“開皇之治”的景象,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隋朝的強大與富饒之中時,隋朝卻很快便轟然倒塌,享國僅僅三十七年。

隋文帝楊堅

隋朝“二世而亡”,那麼隋朝的第二任皇帝隋煬帝,又是如何親手終結“盛世”的呢?

短暫的隋朝歷史

大定元年,楊堅稱帝,國號隋,北周滅亡。

隨後隨軍南下,開皇九年攻入建康,俘虜陳後主,南朝陳滅亡。次年,嶺南冼夫人率衆歸附隋朝,嶺南得以平定。

自此,隋朝完成大一統,結束了中國近三百年的羣雄割據的混亂局面。

而完成統一中國這一偉業的隋文帝楊堅並未驕傲自滿,反而更加的謹小慎微,勵精圖治。

他生活中勤儉節約,政治上整治官吏,清除貪官敗吏,並且重定法律,簡要刑罰;經濟上更是持開放態度,重視經商的同時,減輕稅負,令百姓在常年的戰亂後得以休養生息。

正是在隋文帝的雄才大略的帶領之下,隋朝發展的越來越好,最終呈現出了被後世歌頌千年之久的“開皇之治”的盛世景象。

而楊廣雖然在最初並不是太子,但是他善於隱忍與僞裝。在經過楊廣的精心策劃後,他成功的得到了隋文帝與皇后的喜愛,因此最後成功令隋文帝廢除了原太子楊勇,改立楊廣爲太子。

不得不說,隋文帝的能力再強,在識人這一點上,是栽了跟頭,在隋文帝死亡後,楊廣得以繼位。

雖然楊廣是靠設計才奪得的皇帝之位,但是他本人也是有一定的志向,那就是爲隋朝開拓更多疆土,令隋朝能夠強大的屹立千秋萬代。

爲了表明自己的志向,楊廣將“大業”作爲了自己的年號。

說幹就幹,楊廣繼位不久,便立刻召集大臣商議營建東都洛陽,第二年就遷都洛陽,之後更是將洛陽作爲中心,開鑿隋唐大運河。

遷都洛陽、修建隋唐大運河、築長城、修馳道、通過討伐擴大隋朝疆土……

楊廣繼位之後便開始了一系列的大動作,對於後世來說,這些舉動都是功在千秋的好事,然而卻正是楊廣口中的這些所謂的“偉業”,令隋朝迅速迎來了毀滅。

盛世偉業

大業元年,隋煬帝決定遷都洛陽,雖然這一項浩大的工程在《營建東都詔》中被描述爲洛陽“控以三河,周以四塞”,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地位。

洛陽建成之後也確實利在千秋,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多的城市之一,號稱“十三朝古都”,但是這些都無法掩飾營建洛陽對隋朝帶來的沉重影響。

楊廣出生富貴,極盡豪奢,一點都不關心底層百姓的民間疾苦,爲了滿足楊廣的驕奢淫逸,他下令相關的負責官員,營建洛陽速度要快,而且規模要龐大有氣勢,要足夠奢華。

爲此,投入營建洛陽的民丁達到了每月兩百萬人,所花費的人力財力數不勝數,洛陽建成之後,隋煬帝又開始以洛陽爲中心,強行推動隋唐大運河的修建。

雖然這項工程並沒有它聽起來那般規模宏大,只是在前人開鑿留下的河道基礎之上進行疏浚,將若干天然河或者舊溝渠連通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但是依舊是一項耗時耗力的整體。

可是楊廣卻要求手底下官員迅速興建隋朝大運河。這次和營建東都有所不同,若是說要求迅速營建東都是從防止有人叛亂,方便出兵這一目的出發的話,迅速興建隋朝大運河就是完完全全爲了楊廣的一己私利了。

在楊廣大肆耗費人力財力修建大運河的同時,他還命人造極端華麗奢侈的龍舟、樓船等,只是爲了他能夠用大排場去四處巡遊。

爲了滿足楊廣通過大運河遊玩的願望,加快大運河的修建自然“理所當然”的。

而因爲剛營建完東都不久,民丁們又被強行役使過來日夜不停的修建大運河,過度的疲勞再加上長時間停留在水中導致的疾病肆虐,很多民丁閉眼睛可能就永遠都醒不過來,死亡人數達到了驚人的一半之上!

而楊廣彷彿並未直視這些勞役的死傷,在民丁夜以繼日的勞動在河道之上時,楊廣帶領着後宮與衛隊等大量人馬沿着運河一路遊玩,巡視修建進度。

在得到當地徭役不夠後,就繼續強行徵召,有時就連老人與小孩都逃脫不了上河道的命運。

在楊廣授命的的這一系列大工程之下,原本就經歷長久征戰的隋朝人民並沒有迎來休養生息的機會,反而是過的愈加艱難,人口數量急劇下降。

而這些爲隋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怨氣都積攢在了百姓的心中,只等一個契機就能化爲熊熊烈火燒滅這個剛建國不久的王朝。

三徵高句麗

大業七年,剛剛從江都,也就是現在的揚州,回到洛陽,結束了巡遊的隋煬帝一刻都不願等待,立刻開始着手對征討高句麗的計劃。

征討高句麗並不是楊廣的一時興起,爲隋朝開拓疆土一直都是他的夢想之一,而高句麗是遼東強大的國家,楊廣早就把貪婪的目光投向了這個政權穩固的國家。

早年間曾經親率過軍隊的楊廣知道,高句麗實力也頗爲不弱,但是隋朝經過隋文帝前期的積累,國力在楊廣繼位前幾年達到了頂峯,這令楊廣更加驕傲自滿,不把高句麗放在眼裏。

楊廣打算一戰就消滅高句麗,震懾隋朝周邊的國家。他下詔天下軍隊集結在涿郡,並且不論遠近都要在規定時間內到達,並且地方官員要徵收足夠的民丁與糧食,作爲後勤。

迫於楊廣的暴虐無情,這個命令在隋朝國內迅速得到執行,這樣一來整個國內百姓又是苦不堪言。

隋軍主要戰鬥人馬集結了一百多萬,這些並不包括輔兵與運糧部隊,而徵召的幫助大軍運輸物資的民丁達到了兩百多萬,近乎隋軍的兩倍!

據記載,隋煬帝徵發江淮以南的民丁與船隻,令路上擠滿了民丁,運河上船隻熙熙攘攘,日夜不休,死在路上的民丁“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到了進攻高句麗的時候,楊廣自以爲是,好大喜功,竟然命令將領在軍事行動上無論大小,都要先請示他,而此時的隋煬帝並不在戰場前線,而是遠在後方。

而戰場之上時機瞬息萬變,當前線戰況表奏到楊廣面前並得到批示再傳回前線之時,情況早就大不相同了。

還未開戰之前,楊廣就擔心有將領獨自率兵去爭取勳賞,而將百萬大軍分爲三道,令他們之間互通有無,互相牽制。

而高句麗憑藉着對時機的把控以及團結,最終竟然以弱勝強,大勝於隋軍。

隋史記載,宇文述與於仲文等九位將領所率軍隊總計三十萬五千將士,戰敗返回遼東城時,只剩下了兩千七百人!

第一次討伐高句麗失敗後,一向自以爲“天選之人”的楊廣接受不了這次慘敗,無視了這次戰爭爲隋軍帶來的巨大傷亡,也無視了比之更爲嚴重的民丁傷亡,反而依舊我行我素,以破壞隋朝經濟爲代價,開始準備次年第二次征討高句麗。

大業八年,第一次東征高句麗因爲楊廣的指揮無方失敗。

大業九年,第二次東證高句麗因爲楊玄感起兵反叛失敗。

大業十年,第三次東征高句麗因爲高句麗王表面請降實際爲緩兵之計失敗。

三次東征高句麗都在耗費鉅額人力物力的前提下無功而返,點燃了隋朝百姓心中的怒火。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四處爆發,再加上隋煬帝的暴虐專政與荒淫無度早就令百姓對這個皇帝絕望,隋朝的統治迅速土崩瓦解,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發動兵變,楊廣迎來了自己的死亡,到了這個時候,隋朝其實只是存在於名義之上,實質上已經走向了滅亡。

結語

隋朝享國三十七年,在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手中先是走向了“開皇之治”的鼎盛時期,在隋煬帝楊廣的手中迎來了終結。

歷史上對楊廣的評價褒貶不一,有認爲在他主張下營建東都、修建大運河乃是千秋萬代的功績,也有認爲他冷酷暴虐,窮奢極欲,不憐憫百姓,隋朝在他手上滅亡,是一位失敗的皇帝。

事物都有兩面性,對楊廣的評價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應該一言以蔽之,我們在瞭解這段歷史的時候,還需要帶入自己的思考。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於皇帝來說,百姓就是那片水,歷史也用事實告訴了我們,爲官掌權者,若不能爲百姓着想,令百姓過上好生活,那麼遲早會被歷史的洪流所拋棄,走向滅亡的結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