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稱呼皇帝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唐朝以前稱呼皇帝都是某某“帝”,如漢文帝、漢武帝,而唐朝及以後稱呼皇帝則是某某宗,如唐太宗、宋神宗。

這是爲什麼呢?

其實,稱呼某某帝是稱皇帝的“諡號”,稱某某宗是稱他的“廟號”,這個稱呼的改變其實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有關。

先解釋一下諡號和廟號。

諡號早在周朝就出現並運用了,是帝王、諸侯、大臣等死後,(注意大臣也是可以有諡號的,一般是皇帝賜予)。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蹟及褒貶其功過,給予皇帝一個評價性的稱號。除了秦始皇認爲“子議父,臣議君”非常不禮貌而廢除諡號以外,中國古代所有皇帝都有諡號,明清時代的皇帝也是有諡號的。所以,僅有秦朝廢除諡法,秦始皇、秦二世的稱呼成了中國獨一無二的跟其他朝代皇帝明顯不同的稱呼。

早期的諡號一般只一兩個字來對帝王的生前進行褒貶,短小精悍,根據《諡法》規定,諡號總共也只有幾十個字可選,有固定的字庫。總體上,諡號對已故皇帝的褒貶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是表揚型的諡號:

如“文”:經天緯地曰文、修德來遠、勤學好問曰文,只有生前有這樣良好的表現纔可稱爲“文帝”;

又如“武”,克定禍亂曰武、威強敵德、折衝禦侮曰武;

再如“昭”:容儀恭美曰昭、聖文周達曰昭;

所以,能稱爲文公、武帝、昭帝、明帝等的都是生前品德好、制定政策好的君王,屬於表揚型的諡號。

二是批評型的諡號:

如“煬”,一聽就不是好詞,去禮遠衆曰煬。

如“湣”,在國遭憂曰湣。

如“紂”,殘義損善曰紂。

紂王、煬帝、湣帝、靈帝等都是批評型的諡號,表示在位期間頻施暴政的君王。

三是同情型的諡號:

如“殤”,短折不成曰殤。

如“悼”,年中早夭曰悼。

如“哀”,恭仁短折曰哀。

殤帝、悼帝、哀帝都是同情型的諡號,表示在位時間比較短的君王。

但爲什麼唐朝開始史書不再用諡號稱已故的皇帝爲某某帝,而是用廟號代替呢?這個分界源於武則天。

武則天藉着丈夫唐高宗李治體弱多病,開始獨掌國家大權。高宗對武則天也非常信任。武則天認爲“文皇帝”的諡號不足以表達前夫李世民的偉大,因而常常向高宗建議說,“文皇帝”的諡號既不夠宏大,更無法體現唐高宗的孝心,結果唐高宗採納了武則天的建議,給自己的父親加上“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的諡號,從這個諡號開始,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長度開始一發不可收拾,所有的好詞都想往皇帝的身上套,恨不得把字典裏的好詞都加進去。

更糟糕的是,武則天是還在世時就給自己擬定諡號“則天大聖皇后”,打破了之前諡號是由後人贈予的慣例。不得不說,武則天在位時確實有不少首創的制度,這個由她打開的潘多拉魔盒,引得後世紛紛效仿,將諡號加到特別長。

如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就極力效仿自己的奶奶加長諡號,將其爺爺唐高宗的諡號加爲“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再如,康熙帝的諡號爲“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所以,從唐朝開始再以某某帝稱呼皇帝的話就要把一大串諡號念出來,估計要斷氣。況且諡號已經失去了評價性的蓋棺定論的做用,皇帝諡號成爲吹捧帝王的工具。諡號顯然不能再用作稱呼帝王的方式。

好在廟號還沒有被搞亂。

廟號起源於商朝,一直沿用至清末。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裏受祭祀時後代追尊的名號。即皇帝死後受到後世祭祀,他在太廟中所處位置的稱號。稱某祖、某宗。

廟號不遵從諡號法則,獨立實行自己的一套法則。雖然諡號和廟號有許多字是一樣的,但這兩個稱號最大的區別在於,廟號只能是皇帝才能使用,而諡號可以是皇帝、大臣、貴族和妃嬪等人使用。

一開始並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有資格擁有廟號。最初是嚴格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標準,必須是那些對國家有大功的開國君主或中興之主纔能有太廟,或者說纔有資格進入祖廟擁有廟號,尊享後代永遠祭祀。但這種現象三國以後發生了變化,無論在位時政績如何,幾乎所有皇帝死後都有了廟號,都能在太廟中享受子孫後代的祭祀供奉。

雖然廟號的選字不怎麼遵循諡號的規則,但是廟號也是有褒貶的區分的,而且有一定規律可循,大致如下:

開國皇帝:太祖、高祖(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此外還有烈祖(基業有限、割據一方,如劉備:昭烈帝)

中興之主:世祖(如清世祖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

明君賢主:仁宗、聖宗、孝宗、睿宗

強國之君:太宗、聖祖(如唐太宗李世民、清聖祖康熙愛新覺羅.玄燁)

守成之主:世宗(也指繼承世系傳承發生偏移,如明世宗朱厚熜)、哲宗、興宗、成宗

懦弱之主:寧宗(如宋寧宗趙擴在位時韓侂冑史彌遠、楊皇后相繼控制朝政)

遭遇動亂、被迫逃亡:德宗、英宗(如明英宗朱祁鎮發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蒙古瓦剌部俘虜)

世系偏移:代宗、世宗(部分)

功業不足、有功有過:憲宗、宣宗(如清宣宗道光帝)

明褒實貶:神宗(如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

由盛轉衰:高宗(清高宗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位時清朝由盛轉衰)

文弱無能:文宗(唐文宗李昂博覽羣書,但發動甘露之變,企圖消滅宦官勢力,事敗後遭到軟禁)

偏好武力:武宗(唐武宗李炎基本平定各地實力派軍閥,使唐朝一度呈現中興局面)

過渡君主:度宗、定宗

昏庸腐朽:熹宗(如天啓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人稱木匠皇帝,治國無方,木匠手藝卻是一流)

在位短暫:穆宗、光宗(如明光宗朱常洛在位僅30天,服用紅丸以照顧後宮衆多嬪妃,不加節制而迅速身亡)

亡國之君:哀宗、思宗(如崇禎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在位時明朝滅亡,思宗皇帝吊死在萬歲山)

無法定義:玄宗、真宗、理宗、道宗

自武則天開始的胡亂修改諡號長度的事件後,廟號就成爲唐朝以後的史學界對皇帝的稱謂。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諡號和廟號都是在帝王、部分大臣、貴族死後,後人給他擬定的,一些影視作品中人還活着就稱呼諡號或廟號的情況在歷史上是絕對不存在的,如《康熙王朝》中斯琴高娃老師飾演的孝莊皇后,在劇中一口一句我孝莊怎麼怎麼,哎呀,我去····孝莊是諡號,孝莊本人生前是不可能稱呼自己爲孝莊的。當然這不能怪斯琴高娃老師,可能是編劇爲了避免複雜化,照顧觀衆,因爲觀衆熟悉孝莊這個稱呼,也可能是導演和編劇真的缺乏歷史常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