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大唐盛世,上到老人下到學生,無不展現出自豪的神情,可對於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總會被一些人詬病,甚至後世諷刺李氏王朝一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等到敦煌出土了一座墓碑的碑文,其中記載了相當一部分關於那段歷史的細節,使得玄武門之變逐漸清晰起來,並引出了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

常和墓碑

關於玄武門之變,有一件軼事。

當時的史官在描寫李世民登基時,對於玄武門之變根本不知道怎麼寫,李世民知道後絲毫不忌諱,將弒兄時的情況絲毫不差地講給史官聽,也正因如此,這段歷史纔沒有被徹底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不過對於這段歷史的真實性,一直成爲後世人們爭論的焦點。

成者爲王的李世民即便胸寬四海,敢於把當時發生的事情講給史官聽,可其中的細節究竟有沒有美化,有沒有帶入主觀色彩,這就不得而知。

上個世紀20年代時,甘肅的敦煌藏經洞中出土了大量文書,大家欣喜若狂,敦煌文物經過歷史的風霜和西方侵略者的掠奪,早已支離破碎,這次發現不僅充實了許多文獻資料,更揭開了一段關於盛唐的歷史。

這份手抄版的碑文名爲《常何墓碑》,顧名思義,這是常何去世後的碑文,此人相信很多人都不瞭解,甚至聽說都沒聽說過,畢竟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沒有爲此人立傳。

常何,汴州浚儀人,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時,他也在家鄉起兵響應,並在後來投奔了瓦崗寨,被李密任命爲上柱國,可以說常何的品級與資歷,和我們所熟知的《隋唐英雄傳》裏那些初唐豪傑比起來毫不遜色。

後來常何又與秦瓊、程咬金等人一起歸降,成爲李世民的得力助手,除此之外,常何還跟着李建成、李孝恭四處征戰,也算得上開國功臣之一,不過初唐傑出的人才太多,常何的軍事成就無法與其他人並肩,故而相比之下顯得有些“透明”。

然而李世民對於常何的信任一點也不比其他人少,根據碑文記載:“令於北門領健兒長上”,“北門長上”就是對玄武門常駐守軍的一種稱呼,再用《新唐書·兵志》來作證,“北門長上”即北衙禁軍的雛形,屬於天子的親信以及嫡系部隊。

這麼來看,常何對於玄武門事件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常何與李建成的關係也不錯,不過李世民對常何的重視程度更甚。

碑文還有記載,李世民對常何就相當於曹操對待關羽,“賜金刀子一枚,黃金三十挺”、“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賜驍勇之夫”,這不僅給常何好處,還連帶着讓常何給屬下好處。

這種收買人心的方式可謂一絕,就像老闆給經理報銷團隊聚餐一樣,團隊能聽經理的話,經理的工作就好展開,就更忠誠於老闆,相比之下,李建成和李元吉就沒有這種清晰的思路,僅僅以爲常何跟他們一起打過仗拼過命,就能靠這種情誼拴牢常何。

事實證明常何不傻,還有慾望,李建成就像是如今只會畫大餅的老闆,人家常何明明跟着你四處征戰,你居然連李世民對他的賞識和恩賜都比不上,如何讓一個拼殺過的武將甘心?所以常何表面上依附於太子李建成,暗地裏卻極爲偏向李世民。

果然,當唐高祖想要調節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兄弟關係時,常何開始發揮作用。

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太極宮的北宮門,也就是玄武門附近發動政變,此次政變的細節在史書中雖然詳細,卻不能直觀的展現出來,而《常何墓碑》的出現,剛巧填了此處空白。

根據記載,接到旨意的李世民率先入宮,所帶領的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等九人緊緊跟隨,這九個人眼神犀利,甚至都帶着兵器。

自古以來,除了禁軍以外,皇宮大殿都不允許臣子攜帶武器,那麼出現這種情況的唯一解釋就是,守衛玄武門的守將常何故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後而來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倆也帶着不少親信和兵甲,可常何都給攔了下來。

李建成看到常何這個樣子,尋思可能宮內也沒有什麼情況,本來皇宮之中就禁止臣子攜帶武器,更別說兵甲,再加上常何又是自己人,所以兄弟倆放心地將追隨者留在宮門外,只是自己帶着兵器進入皇宮之中。

可當兩人來到臨湖殿時,察覺到有一絲不對勁,當即掉轉馬頭準備回去。

李世民跟在後面呼喚兩人回頭,李元吉瞬間心虛,立即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誰知太過緊張,一連射出好幾箭都因力道不足墜落在地,此時的李世民終於不再忍耐,起手一箭射死李建成。

尉遲敬德率兵趕到,將李元吉射下馬,誰知李世民胯下的馬突然受驚,跑進玄武門旁邊的樹林,將李世民掀翻在地,李元吉抓住機會,用弓弦勒住李世民,尉遲敬德吼聲如雷,李元吉一下子沒了膽量,慌忙逃向武德殿,希望父親李淵能夠庇護他。

結果尉遲敬德一絲善念都沒有留,縱馬追上將李元吉射死,李建成的部下得知其死訊,紛紛湧向玄武門,意欲爲李建成報仇。

此時常何的作用又出現了,他明面上不阻攔李建成的部下,暗地裏卻任憑張公謹等人關閉城門阻擋。

按理說,皇宮之中出現這等事情,作爲守衛,應當即便不管皇子爭鬥,也得率先保證皇上李淵的安全,可常何就像什麼都不知道一樣,守衛在城門無動於衷,甚至間接阻攔了李建成的部隊。

也正因如此,當李世民掌權之後,常何雖然也得到了賞賜和晉升,卻一直得不到重用,一個能被收買的、處於關鍵位置的人,並不能讓當權者放心,所以後世對常何知之甚少,若非碑文的出現,很可能這個關鍵性的人物會徹底銷聲匿跡。

那麼李建成、李世民二人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能讓彼此動了如此殺心?

“兄友弟恭”

李建成、李世民兩兄弟同爲一個母親所生,而歷朝歷代很少出現過同父同母爭權奪利的,這兩人相差九歲,對待百姓都很好,口碑也一直不錯。

只是當李家越來越強大時,李建成從前線轉向了幕後,開始爲父親出謀劃策,也就在這段時間中,李世民逐漸成長了起來,無論戰功還是政績,直追自己的兄長。

慢慢的,世人對李世民的評價越來越高,反而將李建成比了下去,這一階段中,李建成對於國家的貢獻遠遠比不上李世民,尤其當李淵大權在握時,權力的慾望腐蝕了李建成的內心,他開始忌憚起一母同胞的弟弟。

彼時的李世民廣施恩惠,或許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並沒有想動哥哥的蛋糕,可這在李建成看來,就是當着他的面收買人心,是對太子位子的威脅。

再加上弟弟李元吉一直在拱火,李建成逐漸萌生弄死李世民的想法,剛開始只是在父皇李淵的面前詆譭李世民,到了後來,李元吉居然敢正大光明的讓李淵殺死李世民。

既然橫豎都是一死,那爲什麼還任人宰割?況且李世民手下的兄弟們早就被李建成和李元吉搞得人心惶惶,都開始擔心起自己的人身安全,在這種情況下,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開始勸說李世民。

剛開始李世民也沒想過要怎樣,直到李元吉開始派刺客刺殺尉遲敬德,李世民就有些坐不住了。

值得慶幸的是,刺客並沒有成功,可不甘心的李元吉仍舊向李淵誣陷尉遲敬德,導致尉遲敬德被關進監獄,甚至被判了死刑。

李世民徹底慌了,再三懇求李淵保全尉遲敬德的性命,與此同時,程知節也被誣陷,被李淵外放,段志玄、房玄齡、杜如晦紛紛被針對,李世民手下文武瞬間分崩離析。

程知節痛心疾首地對李世民說道:“輔佐大王的親信都快走光了,等到大王無所依靠時,自身又怎麼能長久呢?程知節誓死保衛大王,決不離開京城,還望大王早些想出應對之策!”

局勢如此,李世民如同被逼樑上,要是再不做些什麼,就真的要被李建成和李元吉害得身首異處,於是在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也就是玄武門之變的前三天,秦王府開始密謀發動政變。

在商討過程當中,李世民一度表示骨肉相殘不是他所願,他想等李建成和李元吉先出手再舉兵討伐,衆人急不可耐地搬出了舜的例子來說服李世民,如果當年舜在疏通水井時,沒有躲過父親和弟弟的毒手,那還有如今的成就嗎?

李世民仍然很糾結,命人占卜看看吉凶,張公謹抓住占卜的龜殼扔在地上,高聲對李世民說:“占卜是用來解決疑難的,如今的事情有何疑難?難道就因爲占卜出來的結果不吉利,就放棄了行動嗎?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會因爲占卜不吉利而放棄對大王的迫害嗎?”

看到這番景象,李世民終於下定了決心,決定發動政變,徹底掌握國家大權。

當李建成、李元吉命喪宣武門後,尉遲敬德手握長矛徑直來到李淵面前,李淵嚇了一跳,慌忙問發生了什麼事。

尉遲敬德也不含糊,直言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作亂,此時已被秦王帶兵誅殺,臣此來是保護陛下的。

話說的好聽,其實就是逼宮,李淵一時間暈頭轉向,不知怎麼辦纔好,一旁的臣子當即告訴李淵,本來太子和齊王就沒有爲大唐立下汗馬功勞,還一起針對秦王,現在既然秦王擊破了他們的陰謀,不如將其封爲太子,將國事委任於他。

不得不說,身邊的近臣幫李淵找了一個臺階,此時騎虎難下的李淵看到了臺階,當然順着說:“正合朕意”。

可李世民的部隊仍在與李建成的部隊交戰,李淵說好沒有用,必須頒佈詔書。

尉遲敬德也不怕再得罪一次李淵,當即請求李淵親筆寫下敕令,讓所有軍隊聽從李世民的安排,解決了爭端後,李世民這纔來到李淵面前,俯首跪地趴在李淵的身上哭了好久。

不久之後,被架空的李淵選擇禪讓,自己退居幕後當了太上皇,自此,唐太宗李世民正式登上帝位,改元貞觀,開啓輝煌的帝王生涯,期間大唐文治昭昭,武功赫赫,史稱“貞觀之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