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經濟網

5月15日是我國第31個“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確定的主題是“食鹽加碘防疾病平衡營養健康行 ”。

碘缺乏病是由於外環境缺碘而導致機體碘攝入不足,造成以甲狀腺激素合成不足爲主要發病機制的綜合徵,包括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亞臨牀型克汀病及影響生育而出現的不孕、流產、早產、死產和先天畸形等。這些病症以前被命名爲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地方性克汀病,現在統稱爲碘缺乏病,以更全面地反映因碘缺乏導致的各種健康問題。碘缺乏病的臨牀表現因缺碘程度、持續時間以及病人體質的不同而異。對於成年人,碘缺乏可能導致畏寒、精神差、便祕、記憶力減退等症狀,白天可能會打瞌睡,這是由於缺乏甲狀腺素導致身體基礎代謝率減慢造成的。對於未成年人,碘缺乏可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及生長,表現爲學習成績差、反應遲鈍、身材矮小,臨牀上這種情況稱爲呆小症。對於孕婦,碘缺乏可能導致胚胎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孩子出生時面容比較奇怪,體重較低。

碘缺乏病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環境缺碘和飲食不當導致的。一些遠離沿海地區以及海拔比較高的山區,土壤和水分中含有的碘元素特別少,特別是一些經過冰川沖刷的地帶和洪水氾濫的平原地區。此外,如果膳食結構不合理,沒有喫一些富含碘元素的食物,如海鮮、海帶、海藻、紫菜等,也容易導致身體缺碘。

碘缺乏病的危害呈現十分寬泛的疾病譜,所以被定義爲“綜合徵”,包括:最常見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脖子病)、最嚴重的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症)、以及碘營養不足造成的各類不良妊娠結局。

現有研究提示:妊娠期間,輕度的碘營養攝入不足就會造成輕度的發育損傷。這種損傷因爲無法對比,所以不易察覺,而且損傷一旦發生就不可能通過營養強化/治療/訓練等手段恢復,因此孕婦及胎兒是防控碘缺乏病的重中之重。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WS/T 578-2017)》標準的推薦:普通成年人日均應攝入不少於120微克碘,日均攝入量不應超過600微克碘;孕婦日均應攝入不少於230微克碘,乳母日均應攝入不少於240微克碘。

爲了預防和治療碘缺乏病,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飲食調整:增加海帶、紫菜等富含碘元素的食物攝入,尤其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和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需要特別關注碘的攝入量是否充足。

食鹽加碘:在食鹽中添加碘是一種有效的碘缺乏預防措施。碘鹽是國家實施食鹽加碘計劃的主要手段,居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購買和使用碘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飲食調整,還應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鍛鍊身體、不熬夜、避免吸菸和酗酒等,有助於提高身體抵抗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關注特殊人羣:老年人、兒童、孕婦和身體虛弱的人來說,更容易出現碘缺乏問題,需要特別關注和照顧。

如果出現碘缺乏病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然後制定合理的治療措施。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同時還需要進行飲食調理,如使用加碘食鹽進行烹飪等。

一個地區環境中的碘元素水平決定着當地居民的健康是否會受到碘營養不足的威脅。《碘缺乏地區和適碘地區劃定標準(WS/T 669-2020)》判定,飲用水水碘中位數低於40微克/升的地區爲碘缺乏地區。據介紹,各地根據國家標準選擇的食鹽加碘劑量是經過科學測算與實踐檢驗的,正常飲食外如無其他碘營養來源或高碘營養食物長期過量食用,食用碘鹽是可以保證居民科學、適宜的碘營養攝入的。如果長時間不食用碘鹽又缺少其它的外源性碘營養補充,必然會出現碘營養攝入不足的問題。

國內外的長期實踐證明,食鹽加碘是預防碘缺乏病最經濟、最簡便、最安全的有效措施;均衡合理的碘營養攝入是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的關鍵之一。(中國經濟網 韓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