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朱嘉豪

近日,国家电投广东廉江核电一期工程2号机组核岛完成第一罐混凝土浇筑(FCD),进入双机组建设新阶段。

图为国家电投广东廉江核电一期工程建设现场全景。

据介绍,廉江核电项目是国家电投集团在广东开发建设的首个核电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总装机862万千瓦,总投资1300亿元。项目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设两台125万千瓦的先进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机组,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2022年9月获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2023年9月获国家核安全局建设许可。

两台核电机组分别于2023年9月和2024年4月开工建设。项目一期工程计划于2028年建成投运,届时年发电量约200亿千瓦时。

6台机组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约为702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约2007.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260.1万吨、二氧化硫约17.1万吨、氮氧化物约14.9万吨,减排效应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14.8万公顷。

创新超大型冷却塔技术,确保环境友好

廉江核电项目在国内首次采用海水二次循环冷却技术,在我国核能领域首次开发使用超大型冷却塔。项目一期工程采用“一机一塔”,共布置两座逆流式自然通风高位集水塔,塔高218.7米、零米直径约175米,单塔淋水面积20000平方米。

在约16到22米的高处淋水降温,二次循环使用海水,这种方式避免从海洋连续大量地补水,安全性和环境相容性得到有效提升,还具有高效、节能、低噪声等独特优势。

图为国家电投广东廉江核电一期工程超大型冷却塔建设现场。

超大型冷却塔关键技术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研究课题之一,早在2008年即开始研究工作。历经约90项专题研究,课题最终获得国家能源局验收,确保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建设过程中,团队组织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全方位开展陆域、水域和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确保项目建设满足环保要求。

优化施工方式,探索新一代核电工程建设方案

廉江核电项目采用CAP1000核电技术,满足三代核电技术标准。

这一技术显著简化了系统设计,有利于减少设备检修量和批量化建设,项目经济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升。此外,相较于传统串联式施工方式,模块化建造技术实现了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的并联式施工,在提升项目质量的同时优化施工逻辑。

据介绍,廉江核电项目首创利用横跨反应堆厂房的大型龙门吊作为工程建设的主吊机,用以代替大型履带吊进行核电站建设期间大型结构模块及设备的吊装及转运。相较于履带吊,大型龙门吊转场方便快捷,从驻留场地移动至吊装位置不超过30分钟;检修维护简单;抗风能力强,可抵抗17级台风;经济性好,可有效节约运维及管理成本。

细化管理,“把手中的事一次做到位”

作为廉江核电项目的建设和营运单位,国家电投湛江核电践行“把手中的事一次做到位”的工作理念,推进安质环全面提升。

湛江核电组织建立区域网格化安全监管体系,实行全时段安全巡检制度,同时全力发挥业主单位“动力源”作用,深入质量管控全过程,着力打造国家优质工程。

据悉,广东廉江核电项目一期工程“智慧工地”建设获2023年度电力建设智慧工程五星典型案例。“智慧工地”主要通过5G专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项目“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的实时、智能监控和管理,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精细化安全管理水平。

图为国家电投广东廉江核电一期工程建设现场全景。

湛江核电相关负责人表示,湛江核电将持续推进廉江核电项目安全高质量建设,将其打造成为CAP系列创新示范工程,培育形成我国核电行业新质生产力。同时,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技术在安全质量环保管理方面的创新应用,提升科技兴安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提高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打造大型清洁能源基地,进一步促进广东省、湛江市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保障区域能源供应安全,助力我国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