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州日報

在線購買生鮮食品,對很多人來說,早已成爲一種日常。可生鮮電商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附贈”了不少糟心事。比如,質量問題。

生鮮產品有其特殊性。從產地(或倉庫)到消費者門口,一路“舟車勞頓”,產品出現磕碰、變質等再正常不過。基於此,商家賠付也有一套“行規”。比如,“壞果包賠”,商家作此承諾已是標配;不接受“七天無理由退貨”,生鮮嘛,可以理解;據實賠付,壞多少賠多少,這也在情理之中。可其中仍有空子可鑽,有亂象值得警惕。

比如,前不久有朋友在某直播間購買了一箱蘋果,從外觀看,毫無問題。但一咬竟味同嚼蠟,切開看內部都已變色。基於常識判斷,這並非運輸中的問題,而是本就如此。商家涉嫌消費欺詐,將劣質產品賣給消費者。對此,平臺、商家和銷售方均表示全額賠付已是最高標準。這也意味着,倘若一些商家“以運輸中變質”爲藉口,銷售劣質產品,魚目混珠,即便有人較真,最壞結果也只是全額退回、虧點運費。若有人不較真,一波操作搞下來,還是有得賺。在這個鏈條上,從商家、直播間到平臺,各方均有利可圖,唯一“受傷”的就是消費者。

所以,壞果包賠應該怎麼賠?按比例賠付不具震懾力,問題商家感覺不到“肉疼”,甚至還能嚐到甜頭。鑽空子的多了,勢必擾亂市場。事實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如果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存在欺詐行爲,消費者可要求3倍賠償;如果三倍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可按照500元計算。法律爲消費者撐了腰。平臺呢?是否也該優化“遊戲”規則,倒逼商家合規經營,更好爲消費者權益護航? (夏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