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本報訊 (記者 王慧) 江南的春天,色彩斑斕,充滿詩意。如何將江南的色彩數字化?近日,《江南風物農業數字色彩系統》正式發表,對地方風物色彩首次進行了系統性數字化探索,引領我們從數字角度欣賞農業遺產的美學呈現。

2022年,江蘇遠見文旅數字文旅新基建實驗室(DCTI)研發的“中國江南風物與數字色彩系統”啓動,研發人員在蘇州吳江吳中一帶,長期跟蹤農業文化遺產和自然風物歷時兩年,最終建立了一套專屬於江南的色彩系統。該實驗室負責人徐炎介紹說,在國際上,一些同行已很早建立了色彩系統,影響了諸多商業用戶和數以億計的受衆。如瑞典的NCS自然色彩系統,德國的勞爾色彩體系,日本的PCCS色彩系統,丹麥的Malerlaug色彩系統等。這些色彩系統各有特點,比如,德國勞爾色彩體系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佔絕對優勢,是全球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工業應用設計師和所有顏色專業用戶的首選,被視爲現代個性化顏色設計的完美工具。此次“江南風物農業數字色彩系統”,旨在對存在於中國太湖流域江南地區千年的農業文化遺產與生產方式關聯的地理環境、植被、動物等素材,如碧螺春、大閘蟹、茭白等,提取其自然之色,探究其自然色彩的色域和標準化色調,形成存在於江南地域,特別是蘇州太湖流域的色譜系統。

徐炎表示,江南風物數字化色彩系統目前已通過國家版權局版權作品IP登記審覈,已登錄入庫江蘇省文化產權交易所承建的“國家文化大數據華東區域交易平臺”,並完成了首單交易。未來該系統將幫助藝術家和設計師精準把握江南韻味和風物調性,更好地用於美麗江南的色彩呈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