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家长热天带娃游泳要注意安全

溺水常常“静悄悄” 孩子来不及呼救

□ 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高琛琛 张璟祎

强对流天气过后,武汉迎来新一波升温天气,不少家长计划趁周末带孩子外出玩水,或是到游泳池锻炼。武汉儿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锋提醒,家长在陪伴孩子游泳时多加注意,随时关注孩子的状态,预防潜在风险。

■ 当心!已进入儿童溺水多发期

“前不久刚接诊一名溺水儿童,好在很快被救起,没有造成严重后果。”5月15日,陈锋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每年4月至11月是儿童溺水多发期,近期接诊的溺水儿童数量已有小幅增加。

陈锋介绍,这名溺水的女孩名叫芸芸(化名),今年3岁多。前不久,父母趁周末带她到周边郊区春游赏花,大人忙着找美景拍照,突然听到扑通一声,才发现孩子掉进了旁边的水池。水池边泥土湿滑,爸爸冒险下水营救,把芸芸拉上来时,她已经呛了不少水,反应变慢、说不出话。一家人连忙驱车赶来医院看急诊。水池里水源污染严重,拍片显示芸芸已经出现肺部感染,需要做肺泡灌洗及抗感染治疗。

■ 带娃“玩水”,这样更安全

并非每个溺水儿童都能幸运获救,陈锋介绍,也曾有溺水时间过长的儿童,被送到医院时就已失去生命体征,令人惋惜不已。

根据《2018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的数据,溺水已成我国0至17岁青少年儿童伤害致死的首要原因,占儿童伤害死亡的32.5%,超过道路交通伤害和跌落等其他因素。因此,陈锋提醒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在游泳池游泳、体验水上娱乐项目时,应多注意防护,确保儿童安全:

拒绝“野泳”。选择正规的、有专业救生员的游泳场所游玩,不去不熟悉的地方游泳。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不要在河流、水井、池塘等水源边逗留、嬉闹。

坚持监护。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浴盆或开放的水源边;带孩子参加系统的游泳培训,并在大人监护下游泳;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伸手可及,家长全程应专心看管,不能疏忽。

保持状态。孩子下水前要做好热身活动,避免出现抽筋等情形;疲劳、感冒、吃太饱时,不要下水。

不要打闹。教育孩子不在水中嬉闹,防止呛水窒息;也不要在水中吃东西,以防不慎呛住。

■ 出现意外,家长争分夺秒这样做

出现溺水后的营救黄金时间只有3—4分钟,4分钟以后每增加一分钟窒息时间,死亡率就会增加10%。即使抢救过来,也容易出现一些后遗症。

如果孩子意识清楚,呼吸心跳尚可,家长可用棉布手绢或是干净衣服伸入口腔,清理孩子口鼻的泥沙、分泌物等,保持呼吸通畅;同时脱掉被打湿的衣物,擦干身体,再用干净衣物做好保暖。

如果孩子意识不清,呼吸心跳骤停,家长做以上处理后,可将孩子下颌抬高、清理口鼻腔异物后,孩子呈仰卧位,进行心肺复苏。与常规心肺复苏不同的是,在营救溺水者时,应先进行5次口对口人工呼吸,再进行胸外按压30次,之后按照人工呼吸2次、胸外按压30次的比例循环,直到120抵达现场。

陈锋同时也提醒家长,要给孩子做好安全教育,遇到他人落水时,不可贸然下水救人或手拉手组成“人链”救援,最好及时向身边大人求助,保障自身安全。

不慎溺水后,孩子会大呼“救命”?救上岸后,将孩子头朝下背着跑就能救活?陈锋提醒,这些小说、电视剧里可能出现的情形,其实并不符合事实,家长要注意这些误区。溺水常常“静悄悄”就发生了,孩子往往来不及呼救。另外,如果溺水时间较短,溺水者肺部吸入的水少,没必要控水,不科学的施救还会延误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时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