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近段時間,浙江瑞豐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跑路”傳聞甚囂塵上,引起各方關注。對此,證監會作出回應,決定對其立案調查,依法從嚴處理。

瑞豐達究竟有沒有“跑路”還有待監管部門進一步查實,但近年來私募行業“爆雷”“跑路”亂象時有發生。投資者想要維權,卻常常面臨人去樓空,連法院傳票都無法送達,或可供執行財產非常少,即便勝訴也難以追回損失等困境,務必引起高度警惕。

作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募基金有着靈活的投資策略、多元的投資對象、長期的投資理念,在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創新創業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行業規範健康發展,去年7月,私募行業首部行政法規《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發佈,行業進入強監管時代。“害羣之馬”加速出清,僅今年一季度,就有逾500傢俬募機構註銷。

嚴監管之下,“跑路”等亂象依舊頻出,與私募本身特性密切相關。其私密性強、專業度高、產品結構複雜等特點,容易衍生灰色空間。包括規避合格投資者要求,進行錯綜複雜的集團化運作、資金池運作、自融自擔,有些不法分子甚至以私募基金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進而侵佔挪用基金財產。

違法違規者圈錢“跑路”,投資者卻可能不得不爲之埋單,折射出私募市場運行尚不夠規範,考驗着監管的智慧和決心,影響着資本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有效治理相關亂象,讓私募行業真正迴歸私募和投資的本源,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建設金融強國的應有之義。

看得清才能管得住。針對行業近期暴露出的多層嵌套、託管失效等問題,監管部門還應加大對“募、投、管、退”全週期穿透式監管,不斷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讓私募走出陰影,各環節均置於陽光之下。同時不能止於見招拆招,監管必須走在違法犯罪前面,在規則設計上未雨綢繆、多走一步,儘可能把漏洞堵在萌芽之中。通過“打早、打小、打透”,讓違法違規者不敢跑路、不能跑路、跑不了路。

有自律方能長遠發展。投資者之所以願意將真金白銀委託給基金管理人,是出於對其尊重契約精神、恪守信託責任的信任。一次次“跑路”事件的發生,透支的是市場信心,動搖的是行業立身之本。私募從業者還需立足長遠,樹立守法合規意識,穩內控、防風險、促合規、強專業,健全風險管理和內控制度,做好事前事中事後管控。以誠實守信、穩字當頭呵護自身聲譽,護衛行業生命線。

此外,夠審慎才能少喫虧。從過往披露的案件來看,私募“爆雷”“跑路”等問題並非完全無跡可尋,比如承諾遠超行業正常水平的高收益以及剛性兌付等,無一不透露着危險氣息。這也警醒投資者要提高風險意識,擦亮眼睛,做足功課,從管理人信譽、歷史業績、資金投向等多方面科學研判、理性投資,切勿被各種誇大的業績和華麗的宣傳所誘導,因貪一時高利而損失資產。

儘管私募基金的投資選擇邊界不斷拓寬,但不意味着可以突破法律邊界。任何時候,合規守法都是行業不可逾越的底線。唯有遵規守法、聚焦主業,真正做到對投資者負責、對市場負責,方能行穩致遠、基業長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