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謝忠翔 劉筱攸

在基準利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不降反增,尤其是4月以來,理財產品規模還出現了超季節性的增長。

5月15日,證券時報記者獨家獲取的數據彙總顯示,包括5家國有行理財公司(中郵理財除外)、6家股份行理財公司在內的11家機構,4月理財規模合計增長約2.02萬億元,一舉扭轉3月的下滑勢頭。

單月回升逾2萬億元

彙總數據顯示,上述11家機構,即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光大理財、浦發理財、平安理財等6家股份行理財公司,以及工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等5家國有行理財公司,4月末的理財規模合計爲18.7萬億元,較上月增長約2.02萬億元,環比增幅達12.1%,較年初增長約9.5%。

進入5月以來,銀行理財公司的產品規模仍在持續增長。據普益標準數據,截至5月12日,理財公司產品存續總規模達24.81萬億元,周規模環比上升1.6%。其中,國有行理財公司回升規模最大,增速也最快,單週增加規模和增幅分別爲約2155億元、2.36%;股份行理財公司的這組數據則分別爲約1682億元、1.37%。

在產品貨架方面,上述11家理財公司4月份增長規模最多的產品類型仍然是固收類產品,單月合計增長約2.01萬億元,這也是理財公司整體規模獲得明顯上升的主要因素。產品形態方面,現金管理產品恢復資金淨流入態勢,單月增長規模約8200億元,開放式、封閉式淨值型產品則分別增長約2600億元、2100億元。

大行理財“王者歸來”

從證券時報記者掌握的數據來看,國有行理財公司4月份的產品規模增速顯著快於股份行理財公司。其中,工銀理財、農銀理財單月增長均超3000億元,建信理財、中銀理財單月增長也在2000億元以上,這些可比數值都明顯超過了6家股份行理財公司。

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在推動銷售規模方面,銀行理財公司持續發力他行代銷渠道。股份行理財公司對母行的依賴度進一步下降,非母行代銷的產品規模佔比正在進一步提高,頭部國有行理財公司則仍相對依賴於母行渠道。

相較於年初,平安理財、浦銀理財、光大理財和交銀理財等機構非母行渠道的產品規模,佔比進一步提高。其中,交銀理財的非母行渠道產品規模佔比已經突破50%,平安理財和光大理財的這一數據也均超出了40%;國有行理財公司方面,非母行渠道產品規模的佔比仍普遍低於10%。

含權產品再現爆款

今年以來,債市持續“騎牛”,股市也有所回暖,含權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逐步回升。在這樣的背景下,4月份的銀行理財市場開始聚焦含權產品,權益類、混合類產品的發行大幅提速。

證券時報記者據中國理財網數據統計,今年1月、2月,銀行理財市場發行權益類、混合類、商品及衍生品類產品共計18只,3月份、4月份則分別發行了15只、21只,發行主體包括農銀理財、中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平安理財、興銀理財、杭銀理財、民生理財等。

值得一提的是,4月份,一些混合類產品完成了高額的首發募集,成爲爆款產品。比如,招銀理財發行的招智價值精選一年持有混合類產品,於4月10日首發,首發一週募集規模即突破20億元,購買人次約1.1萬。據證券時報記者從招銀理財瞭解的信息,目前招銀理財的含權產品總規模已超過2000億元,而作爲一隻偏債混合類的理財產品,招智價值精選一年持有自4月17日成立以來,不足一個月規模就突破了30億元。

業內呼籲拓寬銷售渠道

近日,興銀理財首席權益投資官蒲延傑透露,該公司在含權產品上積極佈局,去年以來陸續佈局了股票直投類、紅利類、港股類、黃金類、定增類以及市場中性類的含權理財產品,均取得了較好的絕對收益和一定的相對收益。

“我們投資的含權資產,主要包括股票、公募基金和大宗商品。對於股票來說,投資邏輯兌現了,估值貴了,我們就會階段性止盈;對於主動型的公募基金,主要看預期回報的兌現,而被動型基金則要看基金經理對於相關資產的看法;大宗商品的價格是比較難判斷的,我們都是由投資經驗比較豐富的投資經理來做決斷。”蒲延傑說。

在含權理財產品更加受到重視的當下,不少業內人士呼籲,應允許拓寬銷售渠道,比如券商、互聯網等渠道,讓產品觸及更多的年輕客羣。與此同時,含權理財產品的銷售面臨客戶認知、風險測評限制等困難,理財公司應重點關注投資者持有體驗,開展更多服務、創新機制,比如預約申購、定期支付、目標盈利、跟投等,讓含權理財產品具備止盈和止損的功能,吸引更多的潛在客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