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拂晓报

咨询:

女儿今年初二,可能是到了爱美的年龄,开始讲究背什么样的书包,穿什么款式的鞋子,动不动就跟我提要求:“我们班谁谁都有了,我也想要。”她这样攀比给我们做家长的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该怎么教育她呢?

解答:

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出现攀比心理是正常的现象。作为家长,首先要正确认识攀比心理,学会将攀比心理积极转化,同时还要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正确认识攀比心理

一般来说,青少年攀比心理分为两类:一类是正性攀比,一类是负性攀比。正性攀比包括比谁更努力、谁更自律,比的是过程;负性攀比包括比衣服、文具、财富等,比的是结果。青少年的攀比往往不顾及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他人比较,在很多时候攀比心理与消费行为联系密切。

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易受到大众传媒与父母行为的影响,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别人用好的我也不能用差的。攀比问题会消耗青少年精力,阻碍正常人际交往,影响学习成绩。家长应该巧妙地将消极心理转化成积极心理。

攀比心理的转化

首先,接纳孩子的攀比心理。当孩子表达了攀比的情绪时,你要尝试接纳,聆听孩子完整的表达,并告诉她你很理解。

其次,从攀比到接纳。孩子用自己的短处比较别人的长处,把精力聚焦在这个点上就产生了烦恼。说到底,是她不能接受别人的好和自己的不好。你可以跟女儿交流,“好”与“不好”不是永恒不变的。小学时班里最高的男生,也许到初中就变成了中等身材;你初一喜欢的动画片,到了初二也许就觉得有些幼稚。由此让孩子明白,我们没有必要纠结一个“好”与“不好”的结果,应该学会接纳。

第三,从嫉妒到欣赏。攀比心有时会演变成嫉妒心,进一步加大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看到同学的优点、长处,比如同学的审美很好,发自内心地欣赏,就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

家庭教育的提升

家长拥有平常心。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有些家长自身就有这样一种心理,别人有的我家孩子也一定要有。这样的想法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与孩子开展深度交流。生活中很多家长与孩子的话题是十分有限的。孩子放学回家就问考了多少分、多少名;同桌考了多少分、多少名……实际上,家长应该与孩子开展关于家庭的深度交流。家长不必跟孩子哭穷,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劳动付出的不易,让孩子尝试理解我们,理解社会。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物质生活攀比源自精神生活匮乏。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忽略孩子的兴趣发展,要让兴趣发展成孩子快乐的源泉,把兴趣发展成爱好,把爱好培养成特长,把特长锻炼成优势,让孩子更有自信,更有动力。

■ 刘勇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