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濟南日報

一生踐一諾五代護英靈

——追記全國誠實守信道德模範劉延寶

履行一句承諾要用多久?他給出的答案是“一生”。

5月14日晚,歷城區港西路旁的神武村被悲情籠罩着:第三屆全國誠實守信道德模範劉延寶因病去世,享年74歲。

“他的一生,都在堅守一句‘俺能行’的承諾。”劉延寶的妻子趙本芬流着淚告訴記者。

承君一諾,必守終生。

劉延寶是歷城區港溝街道神武村的一名普通農民,他接過祖父、父親的“接力棒”,用一生守護着烈士墓;再把這份責任交給兒子、孫子。一家五代人默默守護烈士墓76載,把“接力棒”代代相傳,譜寫了一曲忠義守信的大愛之歌。

一句“俺能行”一家五代護英靈

1948年9月,近千名解放軍戰士駐紮在位於市郊的神武村,準備解放濟南。戰鬥打響後,9月28日晚,一隊解放軍抬着5位犧牲的戰士來到神武村安葬,劉延寶的爺爺劉修芝與幾位戰士含淚掩埋了烈士遺體。

當時,部隊首長對劉修芝說:“這幾名好戰士犧牲在草山嶺的一次戰鬥中,你能照看着他們嗎?”淳樸的劉修芝只說了三個字:“俺能行!”

濟南戰役勝利了,部隊撤走後劉修芝卻始終沒有忘記這5位烈士。他從山上背下來石頭,請人鑿成石碑,其中一塊刻上了“浙江省仙平縣一五鄉下張村張忠孝烈士之墓”,另外4位無名烈士則刻上了“革命烈士之墓”,並在墓邊栽上了松柏。

一句委託,世代承諾。劉修芝一家始終守護着烈士墓,按照當地的風俗,每逢春節、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全家老小都帶着祭品到烈士墓前祭奠、培土、清掃,年復一年守護着烈士墓。

1976年6月,護墓28年的劉修芝老人在彌留之際,把全家人叫到牀前,立下了一條家規:“人要厚道、守信。那5位烈士是爲咱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而死的,咱要報恩,要世世代代守護好他們……”全家人含淚點頭應允。

劉延寶的父親劉振順作爲家裏長子,接過了這份責任。爲了保護墓地,劉振順通過置換土地將其留在自家地頭,並重新修葺。閒暇時,他經常把先烈們的英雄事蹟講給兒孫們聽,教育他們要守護好先烈英靈。2000年秋天,劉振順去世前告誡家人,一定要守護好烈士墓,“上輩能行,下輩也要行,不能有半點閃失”。

就這樣,劉延寶擔起了第三代義務護墓人的重任。“只要我活着就一直守着。”劉延寶說。每逢清明等節日,劉延寶都提前準備好幾盒香菸,還有點心、水果,帶着家人到烈士墓前祭拜。

一座新墓碑

松柏守護續傳承

夜深了,觸摸着房間裏的物件,趙本芬遲遲難以入睡。

“那時候,他在烈士墓邊種了樹、栽了花,沒事的時候就過去除草、澆水。夏天去得更勤,烈士墓前草長得飛快,幾乎天天都要過去,有時候一待就是一下午。”趙本芬回憶道。

20世紀90年代,村裏修公路時發現了兩位烈士遺骨。劉延寶主動提出,在5位烈士墓附近壘砌墓穴,安葬兩位烈士遺骨。此後,他重新修整墓地,立了一座1.5米高的新墓碑,刻上“革命烈士之墓”。

2000年前後,劉延寶突發腦血栓,落下了走路不便的後遺症。不過,他仍堅持拄着柺棍,在家人陪同下去烈士墓前守護。

因爲舊村改造,墓地原址要通公路,神武村便在村民公墓旁新建烈士陵園。2014年國慶節期間,7座烈士墓被遷移至此,7名革命烈士與20餘名爲解放濟南作出貢獻的村民一起安眠在這裏。“遷墓的時候,劉延寶急得掉淚,生怕有個閃失。”趙本芬說。

儘管烈士陵園有專人管理,但行動不便的劉延寶,仍然每隔一段時間就讓孩子開車載他去看看。後來,劉延寶因股骨頭摔傷,徹底喪失了行動能力,只能依靠輪椅。到近兩年,劉延寶病情更嚴重了,但每逢清明等節日,坐在輪椅上的他仍不忘提醒家人——祭拜烈士。

一封手寫稿

找尋烈屬慰忠魂

這些年,劉延寶還做了另外一件事——尋找烈士家屬。

“他從小就聽爺爺和父親講先烈的英雄事蹟,心想着寫一份材料,這樣能讓後代更好地瞭解烈士墓來歷,也能尋找烈士家屬。”趙本芬說。

20世紀80年代,劉延寶在信紙上寫下《神武村莊南側烈士墓紀實》。其中,記錄了一位名爲張忠孝的烈士,其老家在浙江省。

“這份材料寫於40年前,紙都泛黃了。幾次搬運東西,險些丟失,幸好最後找到了。”趙本芬說,當時信息不發達,寫好的材料也不知道給誰。

2008年4月,在社會各界幫助下,烈士張忠孝的堂弟張方明找到了劉延寶。作爲烈士的親屬,那年清明節,張方明夫婦來到神武村,尋找到了親人的下落。

“張方明緊緊抱住劉延寶,兩個人都淚流不止。”提起當年,趙本芬邊抹着眼淚邊回憶。

“我哥是國家的功臣,您也同樣是功臣!”當時,張方明感慨地對劉延寶說。

劉延寶守護了烈士墓一輩子。因爲事蹟突出,先後被評爲歷城區道德模範、濟南市道德模範、山東省道德模範。2009年5月,劉延寶被評爲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誠實守信模範。

如今,他的兩個孫子已是守護烈士墓的“第五代”,每逢清明等節日,劉延保的兒子劉增榮都會帶着兩個孩子前往烈士陵園,踐行着當年的承諾。

烈士陵園周邊的松柏已經長成,蔥蔥郁郁,這裏也早已成爲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附近學校的師生們來到烈士陵園,追憶以往的崢嶸歲月,緬懷革命先烈,讓愛國、擁軍、誠信、明義的精神代代賡續。

向山腰的烈士陵園望去,一位村民穿行其間。恍惚間,那個整日在墓前除草、種花的劉延寶彷彿就在眼前。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

劉延寶的家屬決定將其葬於烈士陵園旁的神武村公墓,化作守望者,在青山掩映中踐行生前的守護諾言。

什麼是守護?

劉增榮指向烈士陵園的方向——挺直身軀的松柏是答案,迎向墓前的鮮花是答案,桌案上劉延寶手書的泛黃紙頁也是答案。(本報記者張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