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孫詩卉 實習生 陳嘉琪 上海報道

近期,各家險企陸續完成了2024年一季度的償付能力報告的披露,各大險企2023年四季度的風險綜合評級(IRR)分類監管評估結果也浮出水面。

75家可比人身險企業中,22家險企被評爲A類,48家被評爲B類;值得注意的是,除去未公佈風險綜合評級的弘康人壽和國華人壽外,還有3家險企被評爲C類、2家險企被評爲D類。

業內將償付能力監管視作對保險公司最爲核心的監管。償付能力報告涵蓋公司償付率、投資水平、風險綜合評級、主要經營指標等,保險公司須每季度公佈一次償付能力報告,以在社會全層面接受羣衆監督,從而引導保司合規穩健經營。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的要求,保險公司需同時滿足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三項指標,方爲償付能力達標。

此外,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低於60%或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低於120%的保險公司,將作爲重點核查對象。對於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的公司,《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將監管措施分爲必須採取的措施和根據其風險成因選擇採取的措施。

13家人身險公司綜合風險評級較上一季度上升

與去年同期相比,各家人身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整體水平上移,AAA級險企較去年同期的4家增長爲5家,AA級險企從去年的9家增長爲12家,A級險企維持5家不變。而C類及D類公司由去年同期的8家減少爲5家。

此外,與上季度相比,2023年四季度,有50家人身險企業保持其風險綜合評級,13家實現了風險綜合評級上升。業內認爲,本季度人身險業風險綜合評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償付能力監管標準優化的利好影響。

2023年9月10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佈《關於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在不調整償付能力紅線的前提下,在最低資本要求、股票投資風險因子等方面優化了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

中國精算師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祕書長張曉蕾表示,這一規定進一步增強了償付能力監管的精細化和專業化水平,鼓勵中小保險公司持續穩健經營,有利於促進保險市場實現均衡化發展。

安華保險財務負責人、首席投資官張青松解讀認爲,此次新規對不同規模的財險公司進行差異化管理,計算最低資本時,中型公司按照95%,小型公司按照90%計算,將有力提升中小財險公司償付能力,推動中小公司積極發展,迴歸保險本源,提供更優質的保險風險保障。該政策的推出,預計中小財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將提高13—18個百分點。

五家人身險公司季度償付能力未達標

已披露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人身險企業中,從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來看,75家可比人身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達標;但從風險綜合評級的角度來看,仍有5家險企風險綜合評級未達標,華匯人壽、平安養老、合衆人壽被評爲C類、三峽人壽和北大方正被評爲D類。

有專家分析,五家險企風險綜合評級未達B類,主要是因爲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這類難以量化的風險得分不高所致。其中,操作風險得分不高的公司在內部治理方面的相關風險較爲突出。

華匯人壽在償付能力報告中解釋其最新風險綜合評級爲C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治理相關問題整改工作尚未完成,監管部門認爲公司操作風險較大。對此,公司採取的舉措包括對當前風險狀況和管理情況等進行分析檢視和更新、控制存量風險、預防監測增量風險、持續加強公司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等。

雖然華匯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極高,但主要原因在於其新產品報批受限,業務經營停滯。據其償付能力報告披露,2023年華匯人壽僅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23.7萬元,同比減少28.96%;淨利潤爲-6555.92萬元,延續虧損勢頭。

同時,在償付能力不達標險企中,也有部分公司存在有助於其後續提升風險綜合評級的積極因素。例如,北大方正人壽雖然連續兩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爲D,但從可資本化風險指標來看,該險企在去年底順利增資之後,今年一季度末償付能力充足率處於達標水平。北大方正表示:“對難以資本化風險,公司分解指標的管理職責,要求加強管控和自評估,持續改進和提升指標狀況,對於薄弱指標,積極組織整改,並分季度追蹤改善情況。”

對於中小險企面臨的難以保持持續充足的償付能力的難題,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建議,中小保險公司一是需要通過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如發行債券、引入戰略投資者、開展業務合作等,提高資本實力和償付能力;二是需要加強風險管理,控制風險成本,提升業務運營的安全性;三是需要優化投資組合、加強投資研究,提高投資收益率;四是需要加強公司治理,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和決策流程,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和運營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五家不達標人身險公司中,平安養老是較去年新增的不達標機構,平安養老自2023年第二季度起從BB級滑落至C。2023年平安養老四個季度的風險綜合評級依次分別爲BB類、C類、C類、C類。平安養老在2023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披露,風險綜合評級連續獲評C級的主要原因是難以資本化風險得分下降,報告期內監管部門沒有對公司採取過監管措施。

《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第2號:最低資本》指出,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風險由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組成,固有風險由可資本化爲最低資本的風險和難以資本化爲最低資本的風險(簡稱“難以資本化風險”)組成,難以資本化風險包括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公佈的保險消費投訴進入黑貓投訴情況通報顯示,平安養老多地分公司的部分投訴量指標均位列轄區內人身險公司的前列。

但平安養老在2024年一季度的償付能力報告中表露,2023年四季度公司的資金運用、保險業務得到了有效改善。公司2023年四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得分已達到B類分數,但由於監管有關風險綜合評級評價調整規則的原因,因此四季度公司風險綜合評級暫維持上季度評級結果。

此外,平安養老已經採取或擬採取了以下改進措施:公司風險綜合評級下調後本公司高度重視並積極開展相關整改工作。公司在2022年完成2次增資後,註冊資本從48.6億元提高至116.0億元。公司2024年一季度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296.00%,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206.36%,均處於健康狀態。

三家險企保持AAA類評級

除了還在爲風險綜合評級不合格而煩惱的機構,也有三家“優等生”——中英人壽、恆安標準、中意人壽三家險企均保持了上季度AAA的評級。

恆安標準人壽連續8次獲得“AAA”評級,這也是其自2016年二季度以來,在償二代體系下第29次獲評風險綜合評級“A類”評級。業內人士認爲,恆安標準風險評級始終保持在“A類”的關鍵,是其穩健保守的經營策略。

中意人壽連續三季度獲評AAA類評級,業內人士分析,中意人壽獲評AAA評級,得益於其積極遵循監管規定,重視風險防範與合規經營,並在借鑑股東雙方風險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嚴格按照監管部門的有關要求,建立起了較爲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

中英人壽自“償二代”實施以來,已連續30次保持“A類”評級;值得注意的是,中英人壽在償二代二期新規下更是取得六次AAA的成績。

談及其能長久保持A類風險評級的原因,中英人壽指出,這主要歸因於在面對宏觀環境、行業發展等挑戰和機遇時,公司全體同仁攜手推進公司整體風控體系建設和重點領域風控工作,構築了“三道防線”,一是做好“風控架構師”,完善風控體系,守住風險底線;二是建設“風險雷達站”,構建科學有效的風險偏好體系以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問題;三是成爲“品牌建設者”,保持各項監管評級的領先地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