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5月16日電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科研人員新近開發出一種模仿動物大腦進行圖像處理和飛行控制的無人機技術,可讓無人機變得更敏捷、更智能。

處理器是控制無人機飛行和拍照的“大腦”,目前多使用基於圖形處理器(GPU)進行運算處理的深度神經網絡。與之相比,動物大腦中的神經網絡處理信息方式不同,主要通過被稱作“尖峯”的電脈衝通信,研究人員受此啓發,開發出一種可用於無人機的尖峯神經網絡。

據介紹,將尖峯神經網絡與相應的神經形態處理器聯合應用,相當於讓無人機有了“動物大腦”,它能夠處理來自相機的信號,並輸出確定無人機姿態和推力的指令。這項技術處理數據的速度可達GPU的64倍,而消耗的能量比GPU少很多。

研究人員說,這項技術有助於無人機擺脫一些笨重的硬件設備和電池,未來有望使無人機變得像一些飛行昆蟲那樣小型、敏捷和智能,更適合在一些狹窄環境中工作,比如在溫室中監測植株或在倉庫中監測庫存狀況。

相關論文近期已發表於美國《科學·機器人學》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