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1684),畅春园启建,康熙帝于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驻跸。此后,他每年都在此频繁出入,长期居住,举行各种活动,直到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园内寝宫。由此开启了清朝“居园理政”的新格局。

入驻畅春园前,康熙帝的起居范围和生活节奏是相对固定的,即主要以紫禁城为中心,根据政治、节令等情况以及礼制的安排,举行大朝、常朝、祭祀、耕耤、视学、经宴、日讲以及出巡等活动来实施统治。

“居园理政”开始后,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如康熙帝非常重视的乾清门听政便逐渐转到畅春园内门、澹宁居、澹泊无为殿等处举行。为保证朝臣及时赴朝,京城各门也调整了开放时间。一些按典制在紫禁城举行的活动,如上元节保和殿赐外藩宴,从三十年开始,也改到畅春园内含淳堂、万树红霞等处举行。康熙帝还在园内及附近接见外藩,开展阅武、演兵等活动,使畅春园逐渐成为紫禁城外一个新的政治中心。

除了日常政务外,省耕观稼、考察民情是康熙帝“居园理政”的重要内容。康熙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民生疾苦,他曾说:“朕在宫中,无刻不以民间疾苦为念,恐遇旱涝,必思豫防”。在畅春园内西垣一带,南有菜园数十亩,北有稻田数顷,这是康熙帝为“临陌以悯胼胝,开轩而察沟浍”而特辟的场所。为增进对民情的了解,三十多年间,他“每巡历郊甸,必循视农桑,周咨耕耨,田间事宜,知之最悉”。通过与民间社会的直接接触,康熙帝在畅春园作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一系列重要决策,不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其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声望。五十二年,因感念康熙帝“爱民如子”,全国各地上千老人自发进京,庆祝皇帝六十大寿。为与民同乐,康熙帝特谕在畅春园举行“千叟宴”,成为清朝历史上的盛事。

在畅春园内,康熙帝还广置书籍,并把求学问知作为“居园理政”的重要内容。他曾说:“学问者,百事根本……存心养性,非此无以立体。齐治均平,非此无以达用。于是孜孜焉日有程课,乐此忘疲。”除博览中国典籍外,他还任用白晋、张诚等传教士讲授欧洲算学、几何、医学、哲学等知识,并在园内亲自应用实践。康熙帝的好学,特别是他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吸纳,不但使其个人“增长见闻,克益神智”,也让清王朝从中获益匪浅。传教士制造的火炮,参与编绘的《皇舆全览图》等,为康乾时期的开疆拓土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作为施政中心,畅春园也是康熙帝培养皇位继承人的重要场所,这座园林也由此见证了王朝的权力争夺与传承。

康熙帝很重视皇子培养,强调“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畅春园建成后,他便令诸皇子在园内读书,并经常亲临督查,希望他们成材并各就其位,“元良国之根本,支庶国之藩附”。然而,让康熙帝始料不及的是,诸皇子随后结党成群,对皇位展开了激烈争夺。

先是皇太子胤礽被立为储君后,骄横跋扈,引起康熙帝的不满与警觉。四十一年,康熙帝在畅春园下旨拘禁其同党索额图。四十七年八月,康熙帝行猎围场,发生胤礽夜窥幔城事件,这让康熙帝大为震怒,于该年九月颁诏天下,废黜皇太子。这又引起了胤禔、胤禩等皇子对皇位的觊觎,两人的所为让他更难以容忍。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在畅春园召诸大臣,意图复立胤礽。然而,让他痛心的是,胤礽复立后,继续勾结党羽,阴图谋取皇位。五十一年十月,康熙帝在畅春园以胤礽复立以来,狂疾未除,断非可托付祖宗基业之人,再次将其废黜禁锢,并颁诏天下。

康熙时期的皇储之争,对当时的朝局形成了巨大冲击。诸皇子勾心斗角、骨肉相残;许多大臣因卷入其间而被清洗;康熙帝本人虽有雄才大略,但在王朝权力传承问题上也近乎束手无策,并因此而身心俱疲。

六十一年十月,康熙帝于南苑打猎,因风寒身体欠安,回到畅春园后病情加重。十一月十三日,在这个他一手改建,伴随他度过大半人生的西郊园林,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旅程。胤禛则在绵延不绝的质疑声中继承了皇位,完成了与康熙帝的权力传承。不久,他在畅春园附近扩建起规模宏大的圆明园,继续其父开启的“居园理政”。

作为清朝历史上的重要君主,康熙帝不但为清朝开辟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也为清朝创设了“居园理政”的模式,自此以后,皇家园林成为清朝历史发展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并成为王朝兴衰的一个重要晴雨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