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重庆晨报

□王明学

中华民族先祖之一的大禹,与重庆(江州)结有不解情缘,“禹结涂山千古情”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

大禹初识涂山氏

禹,即大禹,系公元前22世纪夏后氏部落首领。其子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史称禹为夏禹。据专家考证,4200年前,禹出生于今四川省北川县石泉镇石纽山。禹的父亲鲧受舜之命治水九年,未见成效,后被舜处死在羽山。接着舜命禹继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务以后,顺江而下,到了江州(今重庆)。一次在崇山峻岭里忙公务的禹,行路途中遇见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名娇,是涂山部落首领的女儿。二人见过一面后,互相都留下极好印象,尤其是娇姑娘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眼力。那怎样才能让大禹知道自己在等他的心思和情意呢?于是她试着作词,谱好曲,请人到路边唱歌。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每天都去,终于等到了大禹回程路途中听到优美的歌声。唱的什么歌?当时没名,后人给取了个名叫它《候人歌》,也叫《涂山氏歌》。整首歌就一句词:“候人兮猗”,相当于我们现代人所讲的“等人哦”。可千万别小瞧这句歌词,后来人们对它的评价相当高。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拿了三个第一!“有史以来,中国南方的第一首民歌”“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首情歌”“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女性文学作品”。连闻一多先生也称它为“中国音乐的萌芽,孕而未化的语言”。

三过家门而不入

就这样在涂山的“桑中”和“台桑”约会n次,后来定下终身。大禹新婚后,便告别新婚妻子娇,带着一批忠诚的助手,踏上治水的路程。妻子送他出门,大禹对妻子说:“我这次出门,要去很多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难以照料你。日后你生了孩子,就取名叫‘启’。启,就是启行的意思,以此纪念我们这次的离别!”大禹和助手们跋山涉水、顶风冒雨,经历了无数艰险,足迹遍及九州大地,开凿河道,疏理百川,导小河之水入长江,导大江之水入大海。大禹在外十三年治水,有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传为历史佳话。

第一次路过家门是出门后的第十个月,大禹带人修渠路过家门,这时,妻子涂山娇刚生下儿子夏启没几天。这天大禹正巧听到自己的孩子“呱呱”的啼哭声,同行中有人说:“禹王,回家住几天吧,你还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孩子,回去看一看吧。”大禹没停脚步,边走边说:“现在灾情严重,治水要紧!”说完,他就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第二次路过家门时,其儿已会说话了,见娇妻抱着活泼健康的儿子站在门边,不禁热泪盈眶,但治水工程正值紧张时期,他擦了擦脸上的泪花转身就要离开。妻子见状,抱着儿子赶忙迎出来,疼惜地说:“进屋歇歇吧!喝口水也好。”大禹接过儿子亲了亲说:“不成啦,许多人被洪水围在高地,我要去救人啦!”说着,把儿子送回妻子怀里,安慰了她几句,就转身走了。

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当涂山氏告诉儿子爸爸就在家门口时,小夏启跑过去使劲地把爸爸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叫他过去告诉妈妈,因为治水工作非常繁忙,他一时还回不了家,等把洪水引进了大江大河,归入大海了,一定回家,共享天伦之乐。说完就又匆忙地离开了。

相思化身望夫石

涂山氏追到门前,看见丈夫伟岸的身影,离视线越来越远,一步一步地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忍不住鼻子一酸,热泪涌了出来,如此胸怀天下的男人,心里装满治水和百姓的生死,何其难得和伟大,从此她更爱他了。然而不久,关于大禹的绯闻传来,说他跟一个叫瑶姬的美丽聪慧的女能人形影不离地商讨治水,关系特好,瑶姬把治水妙法的“红宝书”(丹玉之书)献给大禹,缓了燃眉之急,解决了治水难题,大禹治水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乐不思蜀,心里装着另一个女人?

这些流言蜚语是没有根据的。涂山氏坚定自己的看法,觉得今生今世遇见大禹是天缘之幸,发誓一辈子等着他跟着他,因此日日思念,天天盼望,希望他早日治好水回家,一家人过上甜蜜美满的生活。涂山氏每天都到山下长江与嘉陵江汇流处一块巨大的礁石上盼望夫君归来,最后和巨礁融为一体。清乾隆时期重修的《巴县志》记载:“朝天门江心巨石,昔时鹧鸪多集其上,钩辀格磔,啼声到晓,一名鹧鸪堆,或曰本名遮夫堆,又名望夫石,涂后故迹也。”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