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重慶晨報

□王明學

中華民族先祖之一的大禹,與重慶(江州)結有不解情緣,“禹結塗山千古情”的傳說,至今廣爲流傳。

大禹初識塗山氏

禹,即大禹,系公元前22世紀夏后氏部落首領。其子啓,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史稱禹爲夏禹。據專家考證,4200年前,禹出生於今四川省北川縣石泉鎮石紐山。禹的父親鯀受舜之命治水九年,未見成效,後被舜處死在羽山。接着舜命禹繼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務以後,順江而下,到了江州(今重慶)。一次在崇山峻嶺裏忙公務的禹,行路途中遇見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名嬌,是塗山部落首領的女兒。二人見過一面後,互相都留下極好印象,尤其是嬌姑娘相信自己的直覺和眼力。那怎樣才能讓大禹知道自己在等他的心思和情意呢?於是她試着作詞,譜好曲,請人到路邊唱歌。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每天都去,終於等到了大禹回程路途中聽到優美的歌聲。唱的什麼歌?當時沒名,後人給取了個名叫它《候人歌》,也叫《塗山氏歌》。整首歌就一句詞:“候人兮猗”,相當於我們現代人所講的“等人哦”。可千萬別小瞧這句歌詞,後來人們對它的評價相當高。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拿了三個第一!“有史以來,中國南方的第一首民歌”“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首情歌”“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女性文學作品”。連聞一多先生也稱它爲“中國音樂的萌芽,孕而未化的語言”。

三過家門而不入

就這樣在塗山的“桑中”和“臺桑”約會n次,後來定下終身。大禹新婚後,便告別新婚妻子嬌,帶着一批忠誠的助手,踏上治水的路程。妻子送他出門,大禹對妻子說:“我這次出門,要去很多地方,不知道什麼時候回家,難以照料你。日後你生了孩子,就取名叫‘啓’。啓,就是啓行的意思,以此紀念我們這次的離別!”大禹和助手們跋山涉水、頂風冒雨,經歷了無數艱險,足跡遍及九州大地,開鑿河道,疏理百川,導小河之水入長江,導大江之水入大海。大禹在外十三年治水,有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傳爲歷史佳話。

第一次路過家門是出門後的第十個月,大禹帶人修渠路過家門,這時,妻子塗山嬌剛生下兒子夏啓沒幾天。這天大禹正巧聽到自己的孩子“呱呱”的啼哭聲,同行中有人說:“禹王,回家住幾天吧,你還沒有見過自己的親生孩子,回去看一看吧。”大禹沒停腳步,邊走邊說:“現在災情嚴重,治水要緊!”說完,他就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第二次路過家門時,其兒已會說話了,見嬌妻抱着活潑健康的兒子站在門邊,不禁熱淚盈眶,但治水工程正值緊張時期,他擦了擦臉上的淚花轉身就要離開。妻子見狀,抱着兒子趕忙迎出來,疼惜地說:“進屋歇歇吧!喝口水也好。”大禹接過兒子親了親說:“不成啦,許多人被洪水圍在高地,我要去救人啦!”說着,把兒子送回妻子懷裏,安慰了她幾句,就轉身走了。

第三次過家門,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當塗山氏告訴兒子爸爸就在家門口時,小夏啓跑過去使勁地把爸爸往家裏拉。大禹深情地撫摸着兒子的頭,叫他過去告訴媽媽,因爲治水工作非常繁忙,他一時還回不了家,等把洪水引進了大江大河,歸入大海了,一定回家,共享天倫之樂。說完就又匆忙地離開了。

相思化身望夫石

塗山氏追到門前,看見丈夫偉岸的身影,離視線越來越遠,一步一步地消失在崇山峻嶺之中,忍不住鼻子一酸,熱淚湧了出來,如此胸懷天下的男人,心裏裝滿治水和百姓的生死,何其難得和偉大,從此她更愛他了。然而不久,關於大禹的緋聞傳來,說他跟一個叫瑤姬的美麗聰慧的女能人形影不離地商討治水,關係特好,瑤姬把治水妙法的“紅寶書”(丹玉之書)獻給大禹,緩了燃眉之急,解決了治水難題,大禹治水爲什麼三過家門而不入,是樂不思蜀,心裏裝着另一個女人?

這些流言蜚語是沒有根據的。塗山氏堅定自己的看法,覺得今生今世遇見大禹是天緣之幸,發誓一輩子等着他跟着他,因此日日思念,天天盼望,希望他早日治好水回家,一家人過上甜蜜美滿的生活。塗山氏每天都到山下長江與嘉陵江匯流處一塊巨大的礁石上盼望夫君歸來,最後和巨礁融爲一體。清乾隆時期重修的《巴縣誌》記載:“朝天門江心巨石,昔時鷓鴣多集其上,鉤輈格磔,啼聲到曉,一名鷓鴣堆,或曰本名遮夫堆,又名望夫石,塗後故跡也。”

(作者系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鐵路作家協會會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