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永州5月16日電(塗羣華 謝助民)在湖南永州市東安縣田間地頭,一羣“農二代”正在逐夢沃野,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人才活水。

端橋鋪鎮馬力山村“90後”毛露露返鄉創業,牽頭成立農機合作社,種植糧食700餘畝、烤煙300餘畝、油菜100餘畝,從撒肥、插秧到噴藥、收割、烘乾,均實現機械化作業。川巖鄉灣塘村,今年34歲的蔣杜平種田1000餘畝,通過“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周邊100多家農戶通過科技種糧端穩“飯碗”。

“農二代”肖白玲查看無抗生素綠殼雞蛋。嚴潔 攝

“搞農業,情懷必不可少,但僅有情懷還難以托起田野夢想,更需要創新和良機、良法、良技加持。”蔣杜平說。

在川巖鄉松江村,“80後”陳英傑返鄉創辦東安共裕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大力延伸竹產業鏈,月加工楠竹1000餘噸,既賣竹加工產品,又打造竹工藝研學體驗基地,幫助60餘名村民家門口就業。唐云云建成永州市最先進的紅薯產業化標準廠房,依託電商平臺將農產品賣向全國,帶動200餘名羣衆增收致富,2023年獲“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榮譽稱號。

經“農二代”帶動,川巖鄉構建起糧食種植業、竹木加工業和鄉村旅遊業融合發展新格局,鄉村資源被全面盤活,鄉村產業佈局越來越完善。

東安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縣和全國產糧大縣,近年通過大力實施新農人計劃,依託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站點、電商服務中心等培訓平臺,探索打造“新農人產業發展數字鄉村建設培訓基地”,初步構建起支持新農人創新創業的政策保障體系,扶持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有情懷的“農二代”,創辦、領辦農業生產合作社及各類農村經濟實體,引導他們通過新理念、新技術、新作爲提升鄉村振興人才底氣。

“農二代”唐云云在查看黃桃生產。受訪者供圖

截至目前,東安已有3000餘名“農二代”返鄉創業,領辦合作社、鄉村企業100餘家,直接帶動4000餘名村民通過創辦經濟實體就業增收,其中342名具備培養潛力的“農二代”被納入村級黨組織後備力量,150餘名“農二代”進入村“兩委”班子,加快推進農業與文化、旅遊、教育、康養等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兩茶一柑”“一雞一豬”“一煙一蔬”特色產業。

“希望更多帶着新技術、新思維的年輕人將夢想的種子撒向鄉野,讓田園生活更有奔頭。”井頭圩鎮蔣貴華成長爲農業職業經理人,在東安、冷水灘等地流轉農田3360餘畝,帶動100餘戶農家務工增收。(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