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通日报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发挥优势助推特色农业发展——

书写科研创新科技服务新篇章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沿江所)如皋薛窑基地的小麦长势喜人,耕作栽培学科团队的科技人员们身着白大褂,手持操作仪器,深入田间地头,记录拔节高度,为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和深度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沿江所起源于1914年5月张謇在狼山脚下创办的“全国第二棉业试验场”, 建所以来,科技人员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同时,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示范推广工作,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为推动南通乃至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3年,沿江所聚焦服务乡村振兴,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深度开发利用及保护、农作物品种选育攻关等工作,全年获科技成果奖12项,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家,培养扶持新型职业农民或种植养殖能手19人,服务农业示范园区、基地38个,打造蚕豆干改鲜技术、滨海盐碱地生态改良技术等成果推广核心示范区378.8公顷,辐射带动4053.33公顷,全力书写科研创新和科技服务新篇章。

向“田”出发:绘就技术服务新图景

今年1月,在“裸大麦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交流会上,沿江所与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东西联手、区域联动助力裸大麦产业提速发展。

产业的繁荣与壮大,离不开科技创新鼎力支撑。沿江所耕作栽培学科团队历经数十载的不懈探索与科研深耕,构建了长三角地区首屈一指的裸大麦种质资源库,培育出“苏裸麦1号、2号”等高产且优质的裸大麦品种。

科技服务下乡是团队长期科技创新“反哺于民”的缩影。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与服务地方发展的效能,耕作栽培学科团队积极投身农田实践把脉问诊。在如东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试验示范田里,技术服务人员在水稻、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进行了全面跟踪调查,并根据土壤墒情、田间长势和气候等因素,为农户提供详尽的稻麦管理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方案;在海门区,率先在悦来镇保民村探索建立“所村对接”服务模式,建立南通市第1个村级科技服务工作站,聚焦绿色农田建设和产能提升,推广应用耕层培育和地力提升、稻麦丰产高效绿色低碳和农田环境友好等新技术新模式,为高起点打造南通市农田建设示范样板提供科技支撑。

耕作栽培学科团队带头人刘建研究员表示,团队将继续深化科研与服务工作,围绕南通区域特色,突出耕地质量、农田产能、绿色低碳和居民健康需求等方向,进一步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南通打造元麦产业高地、建成农田建设全国示范和实现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等贡献更多力量。

以“豆”为媒:奏响农业科普新乐章

今年3月,在鲜食玉米及鲜食大豆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专场培训会上,沿江所亚夫科技服务团的研究员从品种选择、播种时机,到水肥调控、病虫害的绿色防治,为当地农户深入解读了鲜食大豆的绿色、轻简、高效种植技术。

如今,越来越多的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面对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灾害,豆类学科团队迅速行动,赴如东、如皋、启东等地开展蚕豆防灾减灾技术指导。专家们深入田间对种植户进行现场指导,录制指导视频,通过“云端”共享农业技术成果。

为了让农技推广最大限度连接“千家万户”,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高效送达农户手里,今年5月,沿江所春化技术学科团队走进如皋市鑫磊生态家庭农场,现场指导了以春化蚕(豌)豆为主体的设施栽培技术及多种生态种植模式;在如皋市小溪家庭农场,技术人员实地观摩了露地春化蚕豆/黑塌菜栽培新模式并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

积极推动区域协作,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辐射带动性与影响力。去年,为进一步推动春化蚕豆产业发展,春化技术团队赴安徽寿县开展春化蚕豆栽培技术指导,技术专家为种植大户详细介绍了包括蚕豆品种特点及合理选用、设施大棚栽培关键技术要点等内容,向农户演示了春化蚕豆苗期栽培方法,对设施大棚的日常维护与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有力推动了春化蚕豆技术在邻省的示范与应用。

做“绿”文章:探索学科建设新路径

“阳春三月三,荠菜赛仙丹。”沿江所特色蔬菜学科团队负责人程玉静一边展示着包含163道菜品的《荠菜美食标准化制作大全》,一边介绍着荠菜高效轻简栽培技术、反季节栽培技术、多元高效种植模式、自动化速冻加工生产线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与装备,该技术装备解决了产业发展中标准化规模种植技术匮乏,优质原料供应不足,速冻加工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产品品质差、劣变快等难题,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益和优质产品占比,助力色青味美荠菜的全年供应与10亿元级荠菜大产业的培育。

为加强春季蔬菜生产管理,4月,在海门正余镇邢柏村和悦来镇福山村,学科甜瓜育种团队研究员针对蔬菜高效栽培模式和西甜瓜高效栽培技术,围绕蔬菜栽培茬口安排、品种选择、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方面进行了讲解。

近年来,特色蔬菜学科团队聚焦特色蔬菜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特色蔬菜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今年,特色蔬菜学科团队成功加入了江苏省蔬菜类重大品种协作攻关组及江苏省“鲜青”作物高效绿色加工全产业链技术协同推广联盟,团队撰写的《关于发展南通特色蔬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得到市主要领导的批示和肯定。

融融五月,数万亩矮紫薇亭亭玉立,红叶李扮靓通城,近年来,沿江所休闲农业团队通过技术服务下乡,积极打造南通乡村发展“美丽路径”。融入乡村、赋能乡村,这也是团队技术服务的追求所在。

去年12月,在长江镇禾恬家庭农场,团队为草莓种植户解答了低温环境下遇到的病虫害问题,并针对低温期草莓的肥水管理提出建议;在九华镇伟盛生态种植园,团队根据当前枇杷种植的经营模式,对枇杷花期防冻、棚膜加盖、棚内熏烟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指导,不断推进休闲农业学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科技领“鲜”:助推乡村振兴新发展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沿江所玉米学科团队喜讯频传,其所培育的“苏玉糯906”“苏彩甜糯908”分别获评2023浙江·长三角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糯玉米金奖”和2023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论坛暨新品种观摩交流会十佳糯玉米品种。

为推进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基于乳苗移栽的鲜食玉米高效群体构建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顺利实施,今年4月,在鲜食玉米乳苗移栽机具现场验证会上,沿江所玉米学科团队从缩短缓苗时间、优化移栽机覆土装置到活棵水浇灌装置展开了针对性指导。

农技的进步离不开产、学、研协同发展。近年来,玉米学科团队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入江苏省玉米品种选育协作攻关组,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农科院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此外,团队还与江苏中禾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了“江苏中禾玉米大豆产业研究院”等3个产业研究院,与20余家种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不断增强服务产业能力,为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玉米学科团队通过不断优化服务“软”能力,赋能产业“硬”发展。今年,团队与启东市农业农村局、惠萍镇永胜村、恒富隆冷冻食品公司等联合成立启东市鲜食玉米产业化联合体,探索了“亚夫科技服务站+合作社+农户+订单+电商+保险”的创新机制,为启东市鲜食玉米产业打造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持。

·王颖·

图/沿江所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