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通日報

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發揮優勢助推特色農業發展——

書寫科研創新科技服務新篇章

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沿江所)如皋薛窯基地的小麥長勢喜人,耕作栽培學科團隊的科技人員們身着白大褂,手持操作儀器,深入田間地頭,記錄拔節高度,爲種質資源的精準鑑定和深度開發利用及保護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

沿江所起源於1914年5月張謇在狼山腳下創辦的“全國第二棉業試驗場”, 建所以來,科技人員不斷拓寬研究領域,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引進先進技術和理念,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同時,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和示範推廣工作,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爲推動南通乃至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貢獻智慧和力量。

2023年,沿江所聚焦服務鄉村振興,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種質資源精準鑑定和深度開發利用及保護、農作物品種選育攻關等工作,全年獲科技成果獎12項,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2家,培養扶持新型職業農民或種植養殖能手19人,服務農業示範園區、基地38個,打造蠶豆乾改鮮技術、濱海鹽鹼地生態改良技術等成果推廣核心示範區378.8公頃,輻射帶動4053.33公頃,全力書寫科研創新和科技服務新篇章。

向“田”出發:繪就技術服務新圖景

今年1月,在“裸大麥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研討交流會上,沿江所與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成功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通過東西聯手、區域聯動助力裸大麥產業提速發展。

產業的繁榮與壯大,離不開科技創新鼎力支撐。沿江所耕作栽培學科團隊歷經數十載的不懈探索與科研深耕,構建了長三角地區首屈一指的裸大麥種質資源庫,培育出“蘇裸麥1號、2號”等高產且優質的裸大麥品種。

科技服務下鄉是團隊長期科技創新“反哺於民”的縮影。今年以來,爲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與服務地方發展的效能,耕作栽培學科團隊積極投身農田實踐把脈問診。在如東縣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的試驗示範田裏,技術服務人員在水稻、小麥生長的關鍵階段進行了全面跟蹤調查,並根據土壤墒情、田間長勢和氣候等因素,爲農戶提供詳盡的稻麥管理技術和病蟲草害防治方案;在海門區,率先在悅來鎮保民村探索建立“所村對接”服務模式,建立南通市第1個村級科技服務工作站,聚焦綠色農田建設和產能提升,推廣應用耕層培育和地力提升、稻麥豐產高效綠色低碳和農田環境友好等新技術新模式,爲高起點打造南通市農田建設示範樣板提供科技支撐。

耕作栽培學科團隊帶頭人劉建研究員表示,團隊將繼續深化科研與服務工作,圍繞南通區域特色,突出耕地質量、農田產能、綠色低碳和居民健康需求等方向,進一步攻克關鍵技術難題,爲南通打造元麥產業高地、建成農田建設全國示範和實現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等貢獻更多力量。

以“豆”爲媒:奏響農業科普新樂章

今年3月,在鮮食玉米及鮮食大豆綠色輕簡高效栽培技術專場培訓會上,沿江所亞夫科技服務團的研究員從品種選擇、播種時機,到水肥調控、病蟲害的綠色防治,爲當地農戶深入解讀了鮮食大豆的綠色、輕簡、高效種植技術。

如今,越來越多的技術成果從“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面對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造成的災害,豆類學科團隊迅速行動,赴如東、如皋、啓東等地開展蠶豆防災減災技術指導。專家們深入田間對種植戶進行現場指導,錄製指導視頻,通過“雲端”共享農業技術成果。

爲了讓農技推廣最大限度連接“千家萬戶”,將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高效送達農戶手裏,今年5月,沿江所春化技術學科團隊走進如皋市鑫磊生態家庭農場,現場指導了以春化蠶(豌)豆爲主體的設施栽培技術及多種生態種植模式;在如皋市小溪家庭農場,技術人員實地觀摩了露地春化蠶豆/黑塌菜栽培新模式並進行了現場技術指導。

積極推動區域協作,擴大農業科技成果的輻射帶動性與影響力。去年,爲進一步推動春化蠶豆產業發展,春化技術團隊赴安徽壽縣開展春化蠶豆栽培技術指導,技術專家爲種植大戶詳細介紹了包括蠶豆品種特點及合理選用、設施大棚栽培關鍵技術要點等內容,向農戶演示了春化蠶豆苗期栽培方法,對設施大棚的日常維護與管理提出指導意見,有力推動了春化蠶豆技術在鄰省的示範與應用。

做“綠”文章:探索學科建設新路徑

“陽春三月三,薺菜賽仙丹。”沿江所特色蔬菜學科團隊負責人程玉靜一邊展示着包含163道菜品的《薺菜美食標準化製作大全》,一邊介紹着薺菜高效輕簡栽培技術、反季節栽培技術、多元高效種植模式、自動化速凍加工生產線等全產業鏈關鍵技術與裝備,該技術裝備解決了產業發展中標準化規模種植技術匱乏,優質原料供應不足,速凍加工自動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產品品質差、劣變快等難題,顯著提升了產業效益和優質產品佔比,助力色青味美薺菜的全年供應與10億元級薺菜大產業的培育。

爲加強春季蔬菜生產管理,4月,在海門正餘鎮邢柏村和悅來鎮福山村,學科甜瓜育種團隊研究員針對蔬菜高效栽培模式和西甜瓜高效栽培技術,圍繞蔬菜栽培茬口安排、品種選擇、水肥管理以及病蟲害綜合防控等方面進行了講解。

近年來,特色蔬菜學科團隊聚焦特色蔬菜產業發展需求,致力於特色蔬菜產業鏈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應用。今年,特色蔬菜學科團隊成功加入了江蘇省蔬菜類重大品種協作攻關組及江蘇省“鮮青”作物高效綠色加工全產業鏈技術協同推廣聯盟,團隊撰寫的《關於發展南通特色蔬菜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得到市主要領導的批示和肯定。

融融五月,數萬畝矮紫薇亭亭玉立,紅葉李扮靚通城,近年來,沿江所休閒農業團隊通過技術服務下鄉,積極打造南通鄉村發展“美麗路徑”。融入鄉村、賦能鄉村,這也是團隊技術服務的追求所在。

去年12月,在長江鎮禾恬家庭農場,團隊爲草莓種植戶解答了低溫環境下遇到的病蟲害問題,並針對低溫期草莓的肥水管理提出建議;在九華鎮偉盛生態種植園,團隊根據當前枇杷種植的經營模式,對枇杷花期防凍、棚膜加蓋、棚內燻煙等方面進行了技術指導,不斷推進休閒農業學科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科技領“鮮”:助推鄉村振興新發展

國無農不穩,農以種爲先。沿江所玉米學科團隊喜訊頻傳,其所培育的“蘇玉糯906”“蘇彩甜糯908”分別獲評2023浙江·長三角鮮食玉米新品種大會“糯玉米金獎”和2023長三角鮮食玉米產業發展論壇暨新品種觀摩交流會十佳糯玉米品種。

爲推進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項目“基於乳苗移栽的鮮食玉米高效羣體構建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順利實施,今年4月,在鮮食玉米乳苗移栽機具現場驗證會上,沿江所玉米學科團隊從縮短緩苗時間、優化移栽機覆土裝置到活棵水澆灌裝置展開了針對性指導。

農技的進步離不開產、學、研協同發展。近年來,玉米學科團隊積極與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入江蘇省玉米品種選育協作攻關組,並與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上海農科院等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此外,團隊還與江蘇中禾種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共建了“江蘇中禾玉米大豆產業研究院”等3個產業研究院,與20餘家種業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不斷增強服務產業能力,爲鮮食玉米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玉米學科團隊通過不斷優化服務“軟”能力,賦能產業“硬”發展。今年,團隊與啓東市農業農村局、惠萍鎮永勝村、恆富隆冷凍食品公司等聯合成立啓東市鮮食玉米產業化聯合體,探索了“亞夫科技服務站+合作社+農戶+訂單+電商+保險”的創新機制,爲啓東市鮮食玉米產業打造優勢提供了有力支持。

·王穎·

圖/沿江所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