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州日報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通報2023年度全國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工作績效考覈結果,廣州市在全國133個副省級城市及地級市中排名第一位,受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通報表揚,是繼2022年度再次摘此殊榮。

連續兩年領跑全國,這個“第一”實至名歸,從幾個關鍵詞中可略窺一二。

善觀大勢。知識產權是連接科技和產業的紐帶,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互聯互通的橋樑。《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爲建立全面的知識產權跨境保護合作機制,廣州努力克服三地法律制度差異帶來的執法難點,積極推動與港澳的知識產權保護合作。一次次跨區域的高效聯動,彰顯了廣州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成效,也強化了彼此間知識產權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善抓重點。有企業家曾將知識產權比作“覈保護傘”,認爲知識產權是最先進、最具殺傷力的武器。對於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具備較高知識和技術含量的行業更是如此。加快這些新領域新業態的知識產權保護,才能更好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前段時間,廣州海關查處侵犯某知名公司註冊商標專用權系列案引發廣泛關注,這個案例很好地說明了廣州在維護自主創新方面的進步。

善爲人先。做任何工作、幹任何事業,唯有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才能贏得主動、奪得先機。以知識產權與金融資源融合創新爲例,廣州在全國率先引入保險幫助企業應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簽出全國首張千萬保額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保單,實現全國首例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賠付。此舉不僅開創國內知識產權運用保護先河,對護航企業“走出去”也具有創先引領作用。

日復一日的努力之下,廣州知識產權保護“大廈”已巍然聳立。接下來,如何繼續創造知識產權保護的“廣州經驗”、激發知識產權創造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在提速“快保護”上要更進一步。知識產權保護作爲一種無形產權,其特殊之處在於維權舉證難、週期長。因此需要加快探索“快保護”機制、創新審查模式、優化審查流程,切實降低權利人成本、讓服務更高效便捷。強化全鏈條保護思維亦很重要。要繼續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健全行政確權、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等環節的銜接機制,形成知識產權保護合力,把知識產權保護堤壩築得更加牢固。

(付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