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長江日報

新能源車電池退役 兩輪電動車還能用

2030年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將破千億元

《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支持“動力電池更新換代”。隨着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斷壯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快速成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退役動力電池總量超過58萬噸。“動力電池佔新能源汽車生產階段碳排放量的50%左右,建立健全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體系,對提升整個產業資源利用率水平、減少全生命週期碳排放十分重要。”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表示。

■ 電池梯次利用 破解資源矛盾

截至2023年末,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到2041萬輛,動力電池回收也隨保有量增長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按照車企質保條件,動力電池最大容量如果衰減到低於70%至80%,可能就需要更換電池。“去年動力電池退役數量同比增長超140%,進入退役增長期,動力電池回收產業正迎來一個加速發展的新階段。”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帥石金認爲。

動力電池回收後,要按最大剩餘容量進行梯次利用。北京賽德美資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小勇告訴記者,若電池容量處於60%—80%之間,可以用於電動叉車、兩輪電動車、大型儲能電站等;電池容量處於20%—60%之間,可以用於小型儲能電站、通信基站、太陽能儲能系統等;電池容量低於20%,就要報廢並進行專業拆解,提取其中有價值的金屬進行循環利用。

這其中,不乏鋰、鎳、鈷、錳等珍貴資源。加強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每年可滿足我國新能源汽車20%的鋰、11%的鎳和25%的鈷的資源需求,降低我國動力電池關鍵原材料的進口依賴。

■ 回收技術發展 商業模式形成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含有一定成分的有害化學物質,如果不能及時有效通過正規專業渠道回收將造成環境污染。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及相關政策,我國近年來逐步建立了車用動力電池等產品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這意味着動力電池企業、汽車生產企業應按照規定以自建或者委託等方式建立與產品銷售量相匹配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體系。

在多項政策和市場機制共同促進下,國內動力電池回收領域逐步形成了由主要動力電池廠商、新能源整車企業、鋰電材料企業與有資質的專業動力電池回收拆解企業爲主體的回收模式。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末,國內已有162家汽車生產企業和77家動力電池梯次利用企業共設立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10507個。

■ 政策不斷完善 助力產業出海

產業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相關政策體系正逐步健全。2018年至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後公示5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的白名單,入選企業有156家。

在全球範圍內,推動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已成爲行業熱點。如進入歐盟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產企業要提供符合歐盟有害物質含量限定標準的成分說明、碳足跡標籤、電池“數字護照”等,並對動力電池回收提出了明確要求。

“隨着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增加,動力電池回收領域也必須制定與國際規則相適應的較爲完整的政策體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說。

有機構表示,到2030年,中國動力電池回收量將達到602.8萬噸,其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綜合《人民日報》《中國汽車報》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