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无锡日报

《一个家庭三位九十老人的回忆汇集》钱江 主编钱定军、张进新、周志勤 著

□张 月

2024年的母亲节,无锡学者钱江陪在母亲周志勤身边,母子俩静静地翻看着不久前印制完成的《溪河静流:周志勤回忆录》,这大概是周志勤老人收到的最好的母亲节礼物了。和这本回忆录装在一个书套里的,还有《钱定军回忆录》和《难忘初心——张进新回忆录》。它们分别是钱江的父亲和岳父的回忆录。这个家庭中,三位老人的回忆录,均是在他们90大寿时付印完成的,实属难能可贵。三位可敬的“90后”用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下他们的一生,也从三个不同侧面为无锡这座城市留下了生动而鲜活的回忆录。

“父亲的是他口述,由母亲记录而成;岳父和母亲的均是他们自己撰写的。我只负责提议、催稿,以及最后协作校订文字。三位老人在这么大的年纪,完成了各自的回忆录,十分不易。”钱江告诉记者,他的父亲钱定军是离休干部,《钱定军回忆录》印于2015年1月,印制了500本,钱定军于95岁时去世;他的岳父张进新,是企业退休干部,《难忘初心——张进新回忆录》印于2018年11月,印制了300本,张进新于93岁时去世。老人们的人生经历,浓缩了时代和城市的变迁,亦放大了历史细节,也为相应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参考。“就拿父亲来说,从上世纪初到本世纪初,从出生、打仗到工作、离休,他都在无锡这片土地上,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人生历程,烙着几个时代的印痕。”钱江说。

《武工队员宁死不屈》《长安桥南园胜利突围》《杨亭缴枪》《迎接解放》……钱定军曾是一名新四军战士,他回忆录里的这些文章,详细记录了他参加革命的历程,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为无锡地方党史留下了珍贵资料。此外,他的回忆录中,《马山围湖造田》一文更是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下这一浩大工程的始末。《难忘初心——张进新回忆录》的封面上,写着这位老人的人生感悟:“健康是吃出来的,笑出来;疾病是吃出来的,气出来的。”“因知足而快乐,因知不足而学习,因感恩而助人,因走路而健康。”这本回忆录是留给其子女的珍贵纪念,给后人以启发与教育,书中《在江苏省太工疗养院工作》《在无锡市国棉四厂从事党建工作》《在无锡市纺织工程学会发挥余热十五年》等内容,更是奉献给社会的一份实录,为人们追寻历史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溪河静流:周志勤回忆录》印于2024年1月,印制了200本。前不久,钱江陪母亲到梁溪区档案史志馆参加了《溪河静流:周志勤回忆录》捐赠仪式。原本,周志勤并不打算写回忆录,直到看见地方志专家郁有满编写的《无锡地名》。书中,郁有满把周志勤对前西溪风俗的回忆作为史料加以引用,《从周志勤的回忆叙述看城中西溪河、街地名的变化》也成为该书中唯一一篇以个人回忆来解读无锡地名的文章。“我感到自己认为是胡乱涂鸦且没有价值的文字,可能还真的有些用处。”就这样,周志勤决定撰写个人回忆录。《童年和少年——印象中的无锡风俗》《在无锡县立女子中学读书》《在无锡市委机关工作》《在无锡市崇安区工作》……这些既是周志勤的人生剪影,更是城市的岁月剪影。

值得一提的是,年初《溪河静流:周志勤回忆录》交付印刷时,钱江策划做了一个书套,把父亲、岳父和母亲的回忆录放在一起,命名为《一个家庭三位九十老人的回忆汇集》。除子女收藏外,钱江还将三位老人的回忆录赠予无锡市图书馆、无锡博物院、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滨湖区档案史志馆、梁溪区档案史志馆、江南大学图书馆。“记载宏大叙事中地方普通人物的日常经历:从民国到共和国……从农村到城市……从郊区、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到梁溪区……”书套上的这些文字,是钱江依据回忆录内容提炼的,他希望这三本回忆录能唤起人们关于城市和时代的某些记忆,也为城市和时代留存下些许记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