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無錫日報

《一個家庭三位九十老人的回憶彙集》錢江 主編錢定軍、張進新、周志勤 著

□張 月

2024年的母親節,無錫學者錢江陪在母親周志勤身邊,母子倆靜靜地翻看着不久前印製完成的《溪河靜流:周志勤回憶錄》,這大概是周志勤老人收到的最好的母親節禮物了。和這本回憶錄裝在一個書套裏的,還有《錢定軍回憶錄》和《難忘初心——張進新回憶錄》。它們分別是錢江的父親和岳父的回憶錄。這個家庭中,三位老人的回憶錄,均是在他們90大壽時付印完成的,實屬難能可貴。三位可敬的“90後”用回憶錄的形式記錄下他們的一生,也從三個不同側面爲無錫這座城市留下了生動而鮮活的回憶錄。

“父親的是他口述,由母親記錄而成;岳父和母親的均是他們自己撰寫的。我只負責提議、催稿,以及最後協作校訂文字。三位老人在這麼大的年紀,完成了各自的回憶錄,十分不易。”錢江告訴記者,他的父親錢定軍是離休幹部,《錢定軍回憶錄》印於2015年1月,印製了500本,錢定軍於95歲時去世;他的岳父張進新,是企業退休幹部,《難忘初心——張進新回憶錄》印於2018年11月,印製了300本,張進新於93歲時去世。老人們的人生經歷,濃縮了時代和城市的變遷,亦放大了歷史細節,也爲相應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參考。“就拿父親來說,從上世紀初到本世紀初,從出生、打仗到工作、離休,他都在無錫這片土地上,幾乎沒有離開過,他的人生歷程,烙着幾個時代的印痕。”錢江說。

《武工隊員寧死不屈》《長安橋南園勝利突圍》《楊亭繳槍》《迎接解放》……錢定軍曾是一名新四軍戰士,他回憶錄裏的這些文章,詳細記錄了他參加革命的歷程,還原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瞬間,爲無錫地方黨史留下了珍貴資料。此外,他的回憶錄中,《馬山圍湖造田》一文更是以親歷者的視角記錄下這一浩大工程的始末。《難忘初心——張進新回憶錄》的封面上,寫着這位老人的人生感悟:“健康是喫出來的,笑出來;疾病是喫出來的,氣出來的。”“因知足而快樂,因知不足而學習,因感恩而助人,因走路而健康。”這本回憶錄是留給其子女的珍貴紀念,給後人以啓發與教育,書中《在江蘇省太工療養院工作》《在無錫市國棉四廠從事黨建工作》《在無錫市紡織工程學會發揮餘熱十五年》等內容,更是奉獻給社會的一份實錄,爲人們追尋歷史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溪河靜流:周志勤回憶錄》印於2024年1月,印製了200本。前不久,錢江陪母親到梁溪區檔案史志館參加了《溪河靜流:周志勤回憶錄》捐贈儀式。原本,周志勤並不打算寫回憶錄,直到看見地方誌專家鬱有滿編寫的《無錫地名》。書中,鬱有滿把周志勤對前西溪風俗的回憶作爲史料加以引用,《從周志勤的回憶敘述看城中西溪河、街地名的變化》也成爲該書中唯一一篇以個人回憶來解讀無錫地名的文章。“我感到自己認爲是胡亂塗鴉且沒有價值的文字,可能還真的有些用處。”就這樣,周志勤決定撰寫個人回憶錄。《童年和少年——印象中的無錫風俗》《在無錫縣立女子中學讀書》《在無錫市委機關工作》《在無錫市崇安區工作》……這些既是周志勤的人生剪影,更是城市的歲月剪影。

值得一提的是,年初《溪河靜流:周志勤回憶錄》交付印刷時,錢江策劃做了一個書套,把父親、岳父和母親的回憶錄放在一起,命名爲《一個家庭三位九十老人的回憶彙集》。除子女收藏外,錢江還將三位老人的回憶錄贈予無錫市圖書館、無錫博物院、無錫市檔案史志館、濱湖區檔案史志館、梁溪區檔案史志館、江南大學圖書館。“記載宏大敘事中地方普通人物的日常經歷:從民國到共和國……從農村到城市……從郊區、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到梁溪區……”書套上的這些文字,是錢江依據回憶錄內容提煉的,他希望這三本回憶錄能喚起人們關於城市和時代的某些記憶,也爲城市和時代留存下些許記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