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三峽日報

穩投資 拼創新 抓改革

——市屬國企爲宜昌經濟增長提供重要支撐

宜化集團田家河園區全景。三峽日報通訊員 楊少軍 攝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趙璟一

今年一季度,宜昌市屬國企全力以赴穩投資、抓生產、強創新,從重大項目工地到技術實驗室、從田野到車間,處處湧動開局爭先的熱潮。

一季度,市屬國企實現營收259.48億元、同比增長20.31%;實現利潤總額18.06億元、上繳稅費21.48億元,分別完成全年目標的26.56%、37.03%,爲宜昌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

強力穩投資,激發新動能

今年以來,市屬國企全力以赴“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有效投資持續發力。

在宜昌高新區白洋工業園,宜化氯鹼新能源項目樁基林立、機器轟鳴,宜化20萬噸/年精製磷酸、65萬噸/年磷銨搬遷及配套裝置升級改造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全力衝刺6月裝置主要建築單體全部封頂。

升級向“新”, 轉型向“綠”。宜化集團立足宜昌化工原材料資源稟賦,錨定田家河園區“主戰場”,持續鞏固基礎產業優勢,全力打造“新宜化”。

走進安琪集團白洋生物科技園項目建設現場,塔吊旋轉起降、機械往來穿梭,一片繁忙景象。 這裏是目前安琪集團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共包括15萬噸糧食倉儲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碳源基地建設項目、年產1.1萬噸酵母蛋白產業化示範工程項目和年產8500噸特種酵母綠色製造項目4個子項目。

基建投資運營,市屬國企是“硬核力量”。

宜昌城發集團承建的高鐵新城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兩縱三橫”主幹路網初具雛形。此外,宜昌城發集團承建的夷陵長江大橋延伸段快速化改造、兒童公園改造升級等項目建設持續升溫。

宜昌東部產業新區,宜昌產投集團承建的臨港大道上段、臨港大道下段、松崗二路、白洋人才公寓、白洋中學等綜合配套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火力全開,縱橫交錯的路網“穿針引線”,勾勒出一張活力湧動的產業地圖。

在伍家崗區伍家鄉,宜糧集團承建的宜昌市糧食應急保障中心二期項目加速建設,將於今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抓項目、擴投資、穩增長。一季度,市屬國企完成項目投資84.41億元,完成全年投資計劃328.04億元的25.73%。

全力拼創新,塑造新優勢

在安琪烘焙與健康食品技術中心,助理工程師嚴子云正在進行麪包防腐劑產品的應用測試。

“年初研發的生物防腐產品於5月初上市,陸續發貨,目前已有100件送達客戶手中。”今年以來,嚴子云和同事們一直在爲即將上市的兩款生物防腐劑忙活。

生物防腐劑是安琪切入的新賽道,與化學防腐劑相比更天然健康安全,更符合當下“清潔標籤”趨勢。“安琪生物防腐劑通過可食用菌種發酵,可抑制黴菌的生長與繁殖,從而延長食品的保鮮期。”嚴子云說。

堅持創新驅動,增強發展動能。安琪酵母總經理助理、研究院院長張彥介紹:“今年,安琪預計實施重大研發項目超40個,進行新產品開發超200個。我們將繼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在菌種選育、新食品配料研發、應用技術場景創新等方面不斷深耕。”

宜昌船舶工業園枝江園區,宜昌鑫匯船舶修造有限公司造船平臺,一艘艘建造中的船舶靜臥。這裏目前在建船舶12艘,其中,新能源混合動力船舶2艘。

宜昌城發集團切入綠色船舶產業鏈賽道,投資10億元對宜昌(枝江)綠色船舶建造基地提檔升級,與枝江市政府達成合作,共同打造綠色智能船舶基地示範區,收購鑫匯船舶,納入企業打造“船舶研發、設計、建造、運營、管理”綠色智能船舶全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鑫匯船舶加快與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大學、中國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的產學研合作步伐,在新能源、複合材料以及防腐塗裝等領域共同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持續增加船舶製造的“含新量”“含綠量”。

“硬科技”鑄造“強品牌”,宜昌市屬國企堅持科技創新,爲企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強勁動能。

聚力抓改革,釋放新活力

2024年是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落地實施的關鍵之年,也是承上啓下的攻堅之年。宜昌市國資委加速加力、抓緊抓實各項改革任務,確保今年底前完成70%以上主體任務。

對照“軍令狀”,打好攻堅戰。市國資委提請市委研究出臺《宜昌市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了28項改革任務、2 張任務清單、12項重點項目。先後召開動員部署會、專題推進會、業務培訓會等,強力推動落實。

持續完善國資監管體系。進一步明確授權放權事項,探索實施差異化授權放權。推動企業聚焦主責主業,穩妥有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行“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考覈,設置更有針對性、個性化的考覈指標。探索將國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納入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覈。健全各類監督貫通協調機制,不斷延伸國資監督“手臂”。

進一步深化協同創新。市國資委將支持國有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對企業創新給予“頂格”“管用”“解渴”支持,研發投入視同利潤加回,出臺科技創新激勵保障機制,探索科技人員薪酬待遇改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