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漆永祥

製圖:張丹峯

核心閱讀

書有千萬種,讀經典最爲重要。經典,往低了說是有用的常理、普通的道理,往高了說是通古貫今的典範、恆久的智慧。經典體現的義理是常爲新的,等待我們去發現與領悟

學習語文,要有“大語文”的概念與思維。語文學習不僅僅只是在課堂上,而是無處不在,任何時候都能觀察與思考。在困惑、質疑、思索、辨析與尋求答案中,提高寫作能力,加快成長速度

語文素養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不趨尚時髦,日積月累、持續發力、久久爲功,才能厚積薄發

立夏時節,萬物生長,即將參加中高考的孩子們也進入衝刺階段。在這種時刻,語文教育相關話題,特別是如何寫好作文的問題,會格外受到大家關注。我多年來參加高考語文試卷的評閱工作,看到不少優秀的學生作文,也發現了一些模式化、套路化、雷同化的問題。這反映出一些學生語文基本功不夠紮實,語文素養亟待提高。對此,不少語文教育專家和學生家長有過討論。在我看來,提高語文素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

素養,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是日積月累的修養。古人說:“馬不伏歷(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就是說,不餵飽飼料,馬就不能馱着重物趕路;不重視提高人才素養,國家就顯不出強大實力。可見,人才素養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具體到語文素養,指的就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語文能力。良好的語文素養包括準確運用字詞句的能力,較好的寫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與審美鑑賞能力,較強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

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方法

提高語文素養,多讀書、讀好書是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方法。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但每個人親身體驗與耳聞目見的事物是有限的。閱讀書籍,如同上接千載、橫穿寰球而與古今中外先賢相交,是增長見識、豐富知識、學習經驗、汲取教訓、充實自己的最佳途徑。時代不同,但生老病死、情愛倫理、人際關係和思維方式等,千百年來卻呈現出今古相交、縱貫相通的一面。前人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和經驗,對今天依然有啓發意義。因此,我們要帶着今古相通的態度與思維去讀書,設身處地去體會古代典籍的精髓。

書有千萬種,讀經典最爲重要。經典,往低了說是有用的常理、普通的道理,往高了說是通古貫今的典範、恆久的智慧。在現代漢語裏,經典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與歷時性的作品。經典和流行於一時一地的暢銷書有區別。一些暢銷書是由於某種機緣而熱度頗高,一旦熱點過去,就少有人問津了。經典則經過了時間的考驗,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千百年來人們共同選擇的結果,體現的義理是常爲新的,等待我們去發現與領悟。

近年來,中小學語文教育提倡整本書閱讀。新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上倡導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爲什麼要提倡整本書閱讀?在我看來,整本書閱讀便於瞭解一部經典的創作背景與主題,領略其謀篇佈局;便於體會作者的寫作特點與方法,並通過閱讀全書對比高潮起落的不同魅力;便於領會書中的用詞、用句、用典之美,進而學習仿效;便於和其他作家作品進行橫向比對,掌握作品的獨特性並能辨別優劣;便於品味書中的故事與道理,提升個人修爲,培養健全人格;便於培育學生持久的閱讀能力,使其克服浮躁,產生定力。

要想更上一層樓,還應該養成一些好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方法。對整本書閱讀來說,“快、準、比、評”可作爲閱讀的四字訣。快,快速地閱讀,但並不是浮光掠影;準,準確把握關鍵情節與線索,抓住主要矛盾與重點問題;比,比較閱讀,可以同篇對比、同書對比、不同書對比,在對比中理解本書的特色;評,對讀過的書作出評價,可以評某一點,也可以評整本書。在讀書過程中,還要做到快與慢結合,深與淺結合,粗與細結合。對於名篇名段或自己認爲精彩的部分,可以摘抄與背誦,增強記憶力與聯想能力,並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同時,一定要形成自覺閱讀、終身閱讀的習慣。《荀子》裏講“學不可以已”,以及現在人們常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就是千古一貫的學習態度。

讀寫貫通,融入現實,以“大語文”思維進行有效的寫作練習

寫作是閱讀的延伸,也是閱讀效果的試金石。從作文閱評來看,中小學生在寫作上存在空洞、同質化、敘事不清、說理不透等問題。究其原因,除了青少年生活閱歷不足,還在於沒有找到適宜的寫作練習方法。

結合整本書閱讀練習寫作,把讀和寫融會貫通起來,不失爲一種路徑。可以學一些古人點評作品的方法,就字、句、段落、章節、場景、情節、人物、事件等寫下評價,哪怕幾個字,或一句話、一段話,進而增加到對整部作品的評價與讀後感。字數由少到多,評價由淺到深,先做到字詞運用準確恰當,再做到段落分明,然後到故事完整、說理透徹。經過這樣的練習,纔有可能做到文從字順,這是作文的最基本要求,也可以說是最高境界與最高要求。一個孩子,如果能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一部經典名著,掌握基本的字詞句和修辭手法,熟悉其內容結構,學習其寫作方式,感悟其所蘊藏的思想義理,進而默習其名篇名段,進行寫作模仿,久而久之,便可逐漸形成自己的閱讀習慣與寫作風格。

中小學生作文喜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這當然是很好的,卻經常出現運用不當的情況,與文章要求的主題脫節,生搬硬套,極不自然。用典用事要恰切地放到具體的語境中,這也提醒我們,學習語文,要有“大語文”的概念與思維。語文學習不僅僅只是在課堂上,而是無處不在,在地鐵裏,在山路上,在田野間,在飯桌上,任何時候都能觀察與思考。大到人類文明的交流對話、社會上發生的各類重大事件,小到生活中所經歷的點點滴滴、學習中遇到的各種煩惱,都可以成爲很好的寫作素材。在困惑、質疑、思索、辨析與尋求答案中,提高寫作能力,加快成長速度。在平素的寫作實踐中,要敢於寫生活、寫現實、寫自己,敢於說真話、表真情。唯其如此,中學生在升入大學後,纔會把寫作能力運用到寫論文、寫實驗報告裏,纔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而這樣的學生在畢業後,更有可能成爲探索型創新型人才。

語文關乎人的精神世界,肩負培育學生思想品德、引領學生積極向上的責任。通過具體課文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與博大精深,在學習過程中養成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語文素養的提高,對一個人增強科學素養也有極大幫助,語文能力不高會制約科技工作者在自然科學方面做出卓越成績。在一個人的成長成才、爲人處世、交友協作、豐富生活、解決矛盾等方面,語文都起到基礎而又深遠的作用。

學習語文不是爲了應付考試,更不能急於一時之功利。我們要深刻認識到,語文素養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不趨尚時髦,日積月累、持續發力、久久爲功,才能厚積薄發,讓孩子打開認識世界的窗戶,去探索美妙又充滿希望的未來。

(作者爲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7日 20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