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瓊斯 李苑

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開閘!5月17日,財政部招標首發400億元人民幣30年期特別國債。

分析人士預計,配合超長期特別國債落地,貨幣政策將加強與財政政策的協同配合。降準、加量續作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在公開市場購買國債等都在工具箱內。未來,財政和貨幣金融工具有望進一步發揮出“1+1>2”的效果。

超長期特別國債對流動性的衝擊較預期減弱

“在此次特別國債帶動下,今年政府舉債規模進一步擴大,需要央行創造良好的流動性環境。”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馬光榮表示,既要保障政府債券順利發行,提供相對平穩的融資利率,又要緩衝政府債券發行對資金面的短期衝擊,避免對銀行體系穩健運行和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

從財政部披露的發行計劃看,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週期較長、發行節奏平穩。因此,有分析人士認爲,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短期內的“抽水”效應有限,對流動性的集中衝擊較預期減弱。

“1萬億元的發行規模被均衡分配至5月到12月分散發行,單月供給壓力預計相對可控。”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

5月15日,央行等量平價續作MLF,爲3月以來首次結束流動性縮量操作。這也被部分分析人士視作貨幣政策配合特別國債發行的一個舉措。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5月MLF操作結束此前兩個月的縮量續作狀態,或與超長期特別國債開閘發行有關,釋放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相協調的信號。

未來,貨幣政策將如何配合超長期特別國債的落地?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爲,根據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分散式發行計劃,短期內央行實施降準配合的概率降低。同時,考慮到央行對資金空轉和長端國債利率的關注,預計將更多通過MLF加量續作、公開市場操作淨投放等,平抑資金面波動。

靠前發力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一段時間以來,面臨經濟恢復中的困難挑戰,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強協同配合,增強取向一致性,注重發揮出政策合力。

“2023年第四季度,我們配合財政增發了1萬億元國債,絕大部分會在2024年使用,形成投資和實物工作量。”今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曾這樣介紹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一次配合。

今年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發力。以財政支出爲例,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預算的24.5%,高於近三年的平均水平。財政部副部長王東偉表示,各級財政部門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加快預算下達和增發國債資金使用,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

爲強化與財政政策的協同效應,助力經濟企穩回升,貨幣政策前置發力,多項措施超出預期——降準0.5個百分點、結構性“降息”,引導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歷史性下行0.25個百分點,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

4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靠前發力有效落實已經確定的宏觀政策,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中國銀河證券分析,未來,貨幣政策的基調仍將是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以調結構爲主並配合好財政政策發力。隨着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在下半年放量,對於貨幣的需求會逐步上行。貨幣政策一方面需要配合財政發力,保持宏觀政策的協調統一;另一方面也需要防止貨幣發行跟隨財政發力而快速膨脹。

發揮財政貨幣政策“1+1>2”的效果

如何發揮出財政貨幣政策“1+1>2”的效果?5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支持“兩重”建設部署動員視頻會議提出,要統籌用好常規和超常規的各項政策,加強財政和貨幣金融工具協同配合。

就如何在政策協調上形成合力,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此前表示,當前政府債券發行成本低,居民持有政府債券比例較低,購買政府債券還有提升的空間。貨幣政策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障政府債券大規模集中發行、支持投資項目建設方面有充分條件。

不久前,財政部明確,支持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可以作爲一種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幣政策工具儲備。

這項儲備工具,被市場人士視作未來財政貨幣政策協同配合的又一抓手。分析人士認爲,隨着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升,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有望進一步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更好配合財政政策實施,促進宏觀政策有效傳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