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清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学生全面成长赋能添力

“育”见美好 “改”出精彩

清新区第五小学的学生在进行手工制作。

放学后,板坑小学师生在校园运动。

清新区第五小学打造的贤龙少年醒狮队。

清新区第六小学师生进行文艺汇演。

五月的校园欢声笑语,朝气蓬勃。在位于清新中心城区的清新区第五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技能大赛火热上演。聚光灯下,六年级的学生代表翻动指尖,捏出一个个形状各异的饺子。

与过去单调地围坐在书桌前的上学模式不同,如今的学生,在学习之外,还可以变身“中华小当家”,炒菜煲汤样样精通;或者变身“清洁达人”,用一把扫帚、一个铲子,让校园变得干净整洁……

变化的背后,是清新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树立正确办学导向的指挥棒,也是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近年来,清新区教育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区域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变革,在实践中探索一条教育评价改革的“清新路径”,清新区相关工作方案获评全省优秀案例。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江绮雯

通讯员 邓国生 陈志文

文化赋能

村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邝子天,积极参与校园清洁,获得点赞贴画一个。”走进清新区板坑铭源希望小学(下称“板坑小学”),值日老师正在为参与校园劳动的学生“打分”。

看着越攒越多的“源流浪花”贴画,邝子天喜笑颜开。热爱运动的他希望在小学毕业前能兑换一个足球。

规模不大、作用不小是村小的显著特征。地处禾云镇北部边远地区的板坑小学正是这样一所典型乡村小学。据悉,该校创办于1963年,服务范围覆盖板坑村委会属下34个自然村,服务人口约5300人,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1个附设幼儿班,共有学生137人、教师14人。

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村小该何去何从?

“作为一个山村小规模学校,板坑小学不宜走城市大规模学校上下分层、分级联动之路。开展教育评价改革,贵在因校制宜。”在板坑小学校长成华看来,学校小规模是不争的事实,但小规模也是推进评价改革工作的一大有利因素。“我们不妨从学校管理视角转向班级视角,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当每一个孩子沿着自身的个性成长、取得显著进步时,推动的就是整个学校的发展。”

从这个思路出发,板坑小学结合乡村小学特色,开启“小学校大班化”创新探索,并以“源流”文化赋能,逐步形成“浪花点赞,定制未来”的教育评价改革方案,契合孩子成长规律,让每个学生成长在学校的正中央。

为什么是“源流”?站在办公楼的走廊上张望,远处一条小溪静静流淌,从板坑的北面一直往东南方向流去,成华讲述了学校与“源流”的故事。

“‘源流’本义指的就是这条无名溪流,它贯穿整个板坑管理区,是板坑人民的生命之流。其次是比喻义,寓意学校是片区的智慧源泉,滋养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第三是引申义,溪流奔向大海,我们的每个学生也像浪花一般,心怀家国,立志报效祖国。”

学校从点赞赋能出发,以“源流”文化标志为根本,设计出“源流浪花”贴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点赞赋能。不仅成绩优秀可以获得点赞,爱好运动、参与劳动、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等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可获得贴画。

“邝子天,热爱体育运动,擅长踢足球,目标是做一个体育强、文化强的优秀学生”“成诗筠,热爱画画、看书,擅长打羽毛球,要努力做一个画画小达人”“邓雅诗,现任镇足球队守门员,希望做一个勇敢、正直、好学、勤奋的人”……为了在阶段成长也彰显个性订制,学校还在两栋教学楼中间,建设了阶段成长展示板,让孩子们展示“我的理想”“我的骄傲”“我的计划”。

随着评价改革的探索尝试,板坑小学逐步从“试验田”中收获成果。学校获评区级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示范学校;孩子们以主力阵容代表全镇参加全区足球比赛,男、女两队均获得了优秀奖。

一花绽放百花开。板坑小学办学走向精彩的同时,学校在社会的美誉度大大提升。过去两年的春节,学校均成功发起组织了足球“村超”,每年有6支社会队伍参赛,比赛吸引数百人观赛。此外,板坑群众自发成立源流基金会,每年进行助学奖学奖教。

成华介绍,当前学校正在收集整理师生有关“源流”文化的成长故事,“希望以后师生人人都能讲好‘源流’故事,推动‘源流’文化的血脉流淌,为学校优化提质注入‘灵魂’,让每一个师生在‘源流’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多元评价

家校社护航学生全面成长

2023年末,在第十二届广东青少年机器人大挑战竞赛活动中,清新区第五小学斩获省一等奖3项、省三等奖1项。其中,范浩正、郭烨团队的“灌篮高手”项目以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勇夺冠军。

回忆起赛事现场,年仅11岁的范浩正表示仍感受到不小的压力:“比赛前一晚我们还在不停优化编程、调试机器人,直到晚上10时多老师来催了,我们才去休息。”从“菜鸟”起步,范浩正接触机器人编程不过短短2年时间,却已经两次夺得全省冠军。

兴趣的培养和天赋的发掘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范浩正的家长认为,教育评价的变化让学校更加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也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相关课外活动,在实践和挑战中收获自信和成长。“正是学校科技室的成立,让孩子更好地认识到科技就在身边,正在不断地改变着生活,希望学校未来能开展更多形式丰富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

让“兴趣点”变为“闪光点”,清新区第五小学开启了破解“唯分数”的评价变革。该校校长白色龙介绍,该校评价改革以“国国龙”“慧慧龙”“壮壮龙”“美美龙”“强强龙”的“五小贤龙”来阐释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的全面发展,重点通过《电影思政》《语文素养》《数学思维》《特色英语》《综合创意》《思辨分析》等特色课程建设推动五育并举,实现各贤其贤、贤贤与共,寓意培养具有核心综合素养的面向世界的新一代少年。

其中,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正是清新区第五小学以“强强龙”成长体验为原则,以科技体验为设计方向,建设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奠基成才亮色的重要抓手。学校成立了“敬贤”科学中心,并组建了航空航模、科学与生活、纸科学、机器人及编程、科幻画5大社团,融入校内课后服务素质课程,点燃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的“火把”。

让人欣喜的是,在多元评价机制的建构和完善之下,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系更加紧密,评价改革从学生群体开始,相向作用于家长和教师群体。

清新区第五小学开展家长课堂,鼓励家长报名当“老师”,发挥各自专业技能,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生活技能、接触到更多人生励志故事;通过使用评改系统,各科老师能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情况,操作方便快捷。

同样的变化陆续出现在清新区的各所评价改革试点学校。

潘桂花老师所在的清新区第六小学,是区内最早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的学校之一。作为学校高年级的数学科任老师,潘桂花表示,过去她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学生的考卷成绩上,不仅学生“压力山大”,教师自身也“疲于应试”,“课堂教学更多是依纲靠本,‘灌输式’讲述得分点,教学进度赶得快,学生也忘得快”。

如今,当学校动真碰硬、破立并举推行评价改革,教师的负担也“真减实降”,潘桂花和同事有更多时间备课、上课,她对课堂的设计更用心,也更加注重对学生数理思维的培养。“跳出课本,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来发现其中的规律。”潘桂花说,“不妨放慢教学的脚步,大胆尝试,相信学生,他们能够做得到,理解比生搬硬套更可贵。”

“现在的教育评价重师德师风,引导教师回归课堂本身,真正做到五育并举。”清新区第六小学校长罗燕群介绍,学校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定期进行师德标兵评选,通过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而为了推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清新区第六小学实施以老带新传帮带的“青蓝工程”,不定期组织举办“清合杯”赛课,每学期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并针对教师开启了“读书沙龙”、趣味运动会等各项兴趣活动。

“履职以外,校园的人情味愈浓,个性得到更好的呈现和突显。从教接近18年,感觉自己越来越有干劲。”潘桂花表示。据悉,春季学期开学以来,清新区第六小学探索每月进行评改先进教师评选,潘桂花是最早获得该奖项的教师之一。

深化改革

“1+10”推动评改全区覆盖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同时,教育评价改革又是一项历史性、实践性难题。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克服“五唯”顽瘴痼疾进行了系统部署。

3年多来,清新区教育系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级关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工作,打出系列“组合拳”,持续推进评改工作落实落地。从2023年春季学期起,清新更是以全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清新区第六小学为龙头,在全区启动了“1+10”区域评改试点扩面系列工作,坚持以“三三”机制为抓手,破局区域评改难题。

——三驾马车推动评改工作从点到面。

清新向全区征集试点学校,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最后选定了1所区直、2所城郊、3所乡镇中心、4所村级学校组成“1+10”全区深化评改试点群,并系统分解成三个方阵,形成三驾马车并行趋势同步推动评改实践。

其中,城区学校方阵探索城区以及近郊学校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路径、方法,以鲇鱼效应推动中心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乡镇中心小学方阵试点新时代山区以及平原区乡镇中心小学深化教育评改之路,以雁阵效应催生乡镇教育特色发展;村小方阵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学校、教师、学生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范式。

——三线并进保障评改工作有序推进。

清新确立了“三线并进、奠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锚定“全面深化、创建特色、催生个性”三大目标,经过逐校调研、现场商谈,明晰了各方阵的三线规划,并以“主线要主、明线必明、暗线不暗”为原则保障有序。

城区学校方阵确立了以全面深化评改为主线,特色课程与特色学校发展为明线,师生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为暗线。乡镇中心小学方阵确立了以特色课程建设为主线,全面深化评改为明线,师生个性化发展为暗线。村小方阵确立了以推动师生个性化发展为主线,特色课程与学校特色为明线,全面深化评改为暗线。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各自奋进的态势有效形成。

——三个平台夯实评改工作不断攀高。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不仅需要高点定位,更需要过程监督和引领到位。为此,清新经过反复努力,打造了落实过程监督和引领的三个常态化工作平台。

一方面,清新区成立了区教育局教育评价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不仅做到工作人员保障到位,而且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办公经费和办公地点的保障到位,并通过专家指导和考察学习,为高标准推进试点工作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清新创办了评改专项工作杂志《未来教育》,通过“党建导航”“管理纵横”“教师天地”“学生世界”“家校空间”五个栏目,展示、交流各学校促进师生个性化、特色化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与成果,推动评价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此外,清新还确立了一校一案的专项课题机制,经过区评改办和专家学者的三轮论证、修订,切实为深化评改结出累累硕果夯实了根基。

以评促改、评价育人,“1+10”学校集群工作模式实行一年多来,清新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清新区第六小学、清新区第五小学、清新区禾云镇板坑铭源希望小学3所学校成长为区教育评改示范学校。同时,在全省2023年度专项考核中,清新区的工作方案获评全省大、中、小学100个优秀案例之一,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教育局单位。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鼓足干劲争先创优。清新区召开2024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会,动员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积极行动起来,以深化评改为抓手,主动自我加压,敢于负重前行,推动评改工作从试点引领到全区全覆盖,打造走出清新区、清远市,甚至广东省的评改品牌,引领清新教育“换道超车”,切实推动清新教育高质量发展。

专家声音

清新区特聘教育评改总顾问沙建华: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全覆盖

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

虽然清新区教育评价改革成效明显,但还存在评价指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多元评价方式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向深行进,是清新区教育系统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此,南方日报专访了全国优秀校长、江苏苏派教育名校长、清新区特聘教育评改总顾问沙建华。

南方日报:目前清新区的评改工作主要是针对学生开展,采访的多所学校都有提到,下一步将对教师评价方面开展工作。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促使老师主动积极参与评改工作?

沙建华:深化评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前,清新教育人已经从学生评改做起,有效探索增值评价、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引发全社会广泛而积极的关注,这是好事。但评改不只是学生评价改革。接下来的评改深化要积极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学校办学、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成长以及社会参与的五大主体评改探索,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改革方面,学校层面应当立足师德师风建设,探索科学合理的师能与实绩考核标准,党委、政府及社会层面应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通过建章立制保障编制的前提下探索不合格教师推出机制,切实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走向纵深。

南方日报:有学校提出,教育系统大力推进评改工作,但在具体工作中,依然存在部分对学校考试成绩方面的考核。对此应该如何理解和正确看待?

沙建华:一锹挖不了一口井,一口吃不下一个饼。评改工作同样如此。我们不能期望评改实现一夜剧变,但要坚信评改终将推动教育的颠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需要确立过渡期的教育思想和相应的教育理念。所谓破“五唯”,就是要确立这样的观念:破除“唯分数”,不是不要分数,而是要让分数呈现立德树人为本、创新创造为重;破除“唯文凭”,不是不要文凭,而是要让文凭支撑核心素养、个性特长发展;破除“唯升学率”,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实现升学率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破除“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而是要让论文展示真研究、注重真实践、解决真问题;破除“唯帽子”,不是不要荣誉,而是要让荣誉成为引领精神价值提升的新时尚。如此,破“五唯”就不应该是简单否定,而必然是科学重建,这就是全国、全省乃至各地实施试点区域、试点学校与试点项目的意义所在。广大教师应当切实认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分数都应当是体现教学成果的一部分,但不应该也不能是全部。

南方日报:从专业角度出发,您认为接下来的清新评改工作应该如何更好开展?

沙建华:个人以为,下一步清新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在于瞄准几个关键词,推动全覆盖。

一是瞄准“粤北”。改革能否落地,关键在于能否立足本地、因地制宜。清新教育评价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粤北,然后才能基于粤北、提升粤北、发展粤北。

二是瞄准“特色”。特色的本质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清新评改瞄准特色就是要在深化评改中积极主动创新、创造本地特色,以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办学有特色的评改推动清新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瞄准“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目标是发展。既不允许开倒车,又不能开无轨电车,而是要开好开稳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的高速列车。

当我们把评改瞄准了上述关键词,有章有节地深化评改时,我们就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评改虽然是世界难题,但我们已经为破解难题尽力尽职。

本版统筹 贺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