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两餐,从不暴饮暴食

清朝皇帝吃饭有特别的叫法,称为“用膳”或“进膳”。因为以天子之尊叫“吃饭”,太俗了;也可能是这个“饭”字,与犯人、犯罪的“犯”同音,而特意避开的。皇帝的御膳房有官员、厨役370人,御茶房有120多人。

从现代科学养生的角度来看,晚餐不宜吃得过饱。乾隆皇帝,也包括整个清代的皇帝,不存在晚饭暴饮暴食的情况。因为清朝皇帝用膳,也就是正餐,一天只有两次,分别叫早膳和晚膳,早膳在早晨六七点钟,晚膳在下午一两点钟,这里的晚膳实际是午餐。

在早膳前和晚膳后,各有一次小吃,随叫随到。乾隆皇帝的早点很有规律,一年四季,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先喝一碗冰糖燕窝粥。到了晚上6点多钟,有一次酒膳,也是小吃夜宵之类的,只是一些点心,没有大鱼大肉。这样,睡觉前不存食,对身体自然是有好处的。

融会南北,苏州厨子进宫掌勺

建立清王朝的满族,兴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漫长寒冷的冬季,需要进食鹿肉、熊掌这些高热量的食物来补养。入关之初,在顺治、康熙两朝的皇宫,还以“关东货”为主。到乾隆时期,经过近百年的统治,文化交融汇合,宫廷饮食也打破了“关东货”一统天下的局面,从饮食结构到烹饪技术都有较大调整,形成了南北融会,满汉合璧的餐饮结构。

乾隆六下江南,喜欢苏杭天堂一般的景致,喜欢江浙别具风情的园林,也很喜欢南方口味的饭菜。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在淮安平桥大营行宫的起居记录和在淮安期间的御用膳谱十分详细。《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二月十三日乾隆帝来到淮安的平桥大营,晚上在码头用餐,膳谱上有“莲子鸭子”“春笋炒肉丝”“肥鸡豆腐片汤”,这些都是淮扬名菜在宫廷档案中留下的印记。

乾隆还不时把苏、杭两地的厨师请进紫禁城,江南厨师在乾隆的御膳房里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掌勺者。就在第四次南巡期间,有个叫张东官的苏州厨子,做的饭菜很合乾隆口味,乾隆不仅传旨赏银子,而且还把这个张东官带回皇宫的御膳房。

乾隆喜欢吃张东官做的菜,并不是就专门喜欢苏州菜,而是这个张东官很会迎合乾隆的口味,把苏杭的南方菜与北方菜特别是满族的传统菜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像乾隆特别爱吃的“野鸡汤”“野鸡丝酸菜汤”“清蒸鸭子”等等,都是南北融会、满汉合璧的全新菜肴。这也正是“王天下者食天下”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南方菜清淡,北方菜味重,而满族传统菜又大多是炖煮。乾隆的口味,虽然受到南方的影响,但也保留着满族饮食的传统特点。实际上,乾隆的口味很宽,御茶膳房的高级厨师,满、蒙、汉、回不同民族的都有。乾隆注重吃,更注重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