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兩餐,從不暴飲暴食

清朝皇帝喫飯有特別的叫法,稱爲“用膳”或“進膳”。因爲以天子之尊叫“喫飯”,太俗了;也可能是這個“飯”字,與犯人、犯罪的“犯”同音,而特意避開的。皇帝的御膳房有官員、廚役370人,御茶房有120多人。

從現代科學養生的角度來看,晚餐不宜喫得過飽。乾隆皇帝,也包括整個清代的皇帝,不存在晚飯暴飲暴食的情況。因爲清朝皇帝用膳,也就是正餐,一天只有兩次,分別叫早膳和晚膳,早膳在早晨六七點鐘,晚膳在下午一兩點鐘,這裏的晚膳實際是午餐。

在早膳前和晚膳後,各有一次小喫,隨叫隨到。乾隆皇帝的早點很有規律,一年四季,每天早晨起牀後,都要先喝一碗冰糖燕窩粥。到了晚上6點多鐘,有一次酒膳,也是小喫夜宵之類的,只是一些點心,沒有大魚大肉。這樣,睡覺前不存食,對身體自然是有好處的。

融會南北,蘇州廚子進宮掌勺

建立清王朝的滿族,興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漫長寒冷的冬季,需要進食鹿肉、熊掌這些高熱量的食物來補養。入關之初,在順治、康熙兩朝的皇宮,還以“關東貨”爲主。到乾隆時期,經過近百年的統治,文化交融匯合,宮廷飲食也打破了“關東貨”一統天下的局面,從飲食結構到烹飪技術都有較大調整,形成了南北融會,滿漢合璧的餐飲結構。

乾隆六下江南,喜歡蘇杭天堂一般的景緻,喜歡江浙別具風情的園林,也很喜歡南方口味的飯菜。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在淮安平橋大營行宮的起居記錄和在淮安期間的御用膳譜十分詳細。《江南節次照常膳底檔》記載,二月十三日乾隆帝來到淮安的平橋大營,晚上在碼頭用餐,膳譜上有“蓮子鴨子”“春筍炒肉絲”“肥雞豆腐片湯”,這些都是淮揚名菜在宮廷檔案中留下的印記。

乾隆還不時把蘇、杭兩地的廚師請進紫禁城,江南廚師在乾隆的御膳房裏成爲越來越重要的掌勺者。就在第四次南巡期間,有個叫張東官的蘇州廚子,做的飯菜很合乾隆口味,乾隆不僅傳旨賞銀子,而且還把這個張東官帶回皇宮的御膳房。

乾隆喜歡喫張東官做的菜,並不是就專門喜歡蘇州菜,而是這個張東官很會迎合乾隆的口味,把蘇杭的南方菜與北方菜特別是滿族的傳統菜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了一起。像乾隆特別愛喫的“野雞湯”“野雞絲酸菜湯”“清蒸鴨子”等等,都是南北融會、滿漢合璧的全新菜餚。這也正是“王天下者食天下”的真實寫照。

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是南方菜清淡,北方菜味重,而滿族傳統菜又大多是燉煮。乾隆的口味,雖然受到南方的影響,但也保留着滿族飲食的傳統特點。實際上,乾隆的口味很寬,御茶膳房的高級廚師,滿、蒙、漢、回不同民族的都有。乾隆注重喫,更注重喫出文化,喫出健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