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海日報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頻發,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中小學時期是人的行爲、性格和智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由於身心變化比較快,加之文化知識及社會經驗的不足,中小學生很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導致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

排除中小學生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礙,鍛鍊他們的意志品質,優化他們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質,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這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智力發育正常、喜學愛問、情感豐富、情緒開朗、行爲活潑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羣、樂羣、能適應集體生活,能與同伴友好相處等等。

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1.狹隘:即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於懷,愛鑽牛角尖。

2.嫉妒: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

3.敏感: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作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爲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4.失落:中小學生抱有許多的幻想,希望將其變爲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失敗感。

5.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爲在各方面都不如別人,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

6.叛逆:中小學生正處於成長過渡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大人的監護。同時,爲了表現自己的與衆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度。 合浦縣衛生健康局 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