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健康报“只能由女家长陪护”的背后,是医院诊疗环境改造、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儿科优质医疗资源紧缺等现实问题的凸显。确保儿童获得所需的医疗卫生服务,并尽可能给患儿家庭减轻照护负担,还需要多种支撑。

□ 钱峰(媒体人)

排了4天,终于有床位了,就因为没有女性家长陪护,患儿可能没办法住院。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怀二胎的女士反映,自己3岁的大宝因患肺炎前往某儿童专科医院就诊,却被院方告知住院治疗期间只能由女性家长陪护。综合多方情况可知,院方如此规定是考虑了病房条件、孩子情感需求、隐私保护、安全因素等,初心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但也要看到,这样的规定可能产生新的陪护难题,比如单亲家庭可能因这个“隐形门槛”而束手无策。

虽然相当长时间以来,只能由女性家长陪护儿童住院的规定并未成为新闻,从一个侧面表明患儿及其家庭更多采取了默认、理解的态度,但多数人能够遵守规定并不代表少数人的利益诉求可以忽视。确保儿童获得所需的医疗卫生服务,并尽可能给患儿家庭减轻照护负担,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些工作。

加大对儿科诊疗的投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补短板、强弱项,既包括增加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也包括存量调整,比如加紧推进诊疗环境儿童适配性改造。

建设高水平儿童医疗服务网络。许多家长遇到孩子生病就着急,不管病情的轻重缓急如何,都要带孩子到大医院、专科医院看病,无形中加剧了看病难。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以省市县级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科、中医医院儿科、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的高水平儿童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发挥各层级医疗机构的作用为儿童提供健康保障。一方面,这项工作有必要再提速,实实在在提高患儿家庭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家长也应逐步形成有序就医、分级诊疗的认知。

打造高素质的儿童医疗护理员队伍。家长没有接受过护理培训,陪护效果未必好,医疗护理员是一个不错的依靠。医疗护理员是为患者和其他需要照护的人群提供生活照护,并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部分辅助工作的人员。多年来,相关部门在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上接连出招,引导“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化。建议进一步细分医疗护理员培训,针对儿童患者的特点打造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增进家长的信任感。一些医疗机构已开展“无陪护病房”建设,实行无家属陪护或陪而不护,让患者在病区有在家的感觉。“无陪护病房”缓解了患者及其家庭的压力,遇到陪护难题的医院不妨试试看,这也是建设“儿童友好医院”的一种尝试。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年轻一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小家庭的幸福越来越需要社会分工体系的支撑。儿童住院陪护问题提醒,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正当其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