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健康報“只能由女家長陪護”的背後,是醫院診療環境改造、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兒科優質醫療資源緊缺等現實問題的凸顯。確保兒童獲得所需的醫療衛生服務,並儘可能給患兒家庭減輕照護負擔,還需要多種支撐。

□ 錢峯(媒體人)

排了4天,終於有牀位了,就因爲沒有女性家長陪護,患兒可能沒辦法住院。近日,有媒體報道,一位懷二胎的女士反映,自己3歲的大寶因患肺炎前往某兒童專科醫院就診,卻被院方告知住院治療期間只能由女性家長陪護。綜合多方情況可知,院方如此規定是考慮了病房條件、孩子情感需求、隱私保護、安全因素等,初心是爲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但也要看到,這樣的規定可能產生新的陪護難題,比如單親家庭可能因這個“隱形門檻”而束手無策。

雖然相當長時間以來,只能由女性家長陪護兒童住院的規定並未成爲新聞,從一個側面表明患兒及其家庭更多采取了默認、理解的態度,但多數人能夠遵守規定並不代表少數人的利益訴求可以忽視。確保兒童獲得所需的醫療衛生服務,並儘可能給患兒家庭減輕照護負擔,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做些工作。

加大對兒科診療的投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補齊兒科、老年醫學、精神衛生、醫療護理等服務短板。補短板、強弱項,既包括增加優質兒科醫療資源,也包括存量調整,比如加緊推進診療環境兒童適配性改造。

建設高水平兒童醫療服務網絡。許多家長遇到孩子生病就着急,不管病情的輕重緩急如何,都要帶孩子到大醫院、專科醫院看病,無形中加劇了看病難。當前,我國正在推進以省市縣級兒童醫院、綜合醫院兒科、中醫醫院兒科、婦幼保健機構爲主體的高水平兒童醫療服務網絡建設,發揮各層級醫療機構的作用爲兒童提供健康保障。一方面,這項工作有必要再提速,實實在在提高患兒家庭的獲得感;另一方面,家長也應逐步形成有序就醫、分級診療的認知。

打造高素質的兒童醫療護理員隊伍。家長沒有接受過護理培訓,陪護效果未必好,醫療護理員是一個不錯的依靠。醫療護理員是爲患者和其他需要照護的人羣提供生活照護,並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部分輔助工作的人員。多年來,相關部門在醫療護理員培訓和規範管理上接連出招,引導“游擊隊”向“正規軍”轉化。建議進一步細分醫療護理員培訓,針對兒童患者的特點打造高素質的專業隊伍,增進家長的信任感。一些醫療機構已開展“無陪護病房”建設,實行無家屬陪護或陪而不護,讓患者在病區有在家的感覺。“無陪護病房”緩解了患者及其家庭的壓力,遇到陪護難題的醫院不妨試試看,這也是建設“兒童友好醫院”的一種嘗試。

隨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年輕一代生活方式的轉變,小家庭的幸福越來越需要社會分工體系的支撐。兒童住院陪護問題提醒,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正當其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