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大衆日報

5月16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在微山湖國家溼地公園舉行新聞發佈會。記者從發佈會上獲悉,當前,山東基本構建起部門協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體系,持續完善數據共享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體系,生物多樣性保護全民意識不斷提升。

山東地處黃河下游,瀕臨渤海與黃海,轄區內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優良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同時,山東又是工業大省、農業大省、人口大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壓力很大、責任很重。爲此,我省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生物多樣性涵蓋生態系統、物種、遺傳資源等,涉及的要素和領域衆多,全省各級政府、各部門密切協同、合力推進。”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管言明介紹,我省已基本構建起了部門協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體系。2023年,我省出臺《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是全國首部陸海統籌的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同時,積極開展“綠盾”“崑崙”等系列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內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爲和涉及野生動物、森林、古樹名木、線上非法交易等違法犯罪行爲。

摸清家底,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第一步。我省紮實開展本底調查,完成了黃河三角洲、泰山—徂徠山陸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和黃河口海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連續三年開展了全省重點河湖水生態調查,摸清了全省六大流域水生態本底狀況,掌握了水生生物物種多樣性的演變趨勢。開展了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工作,完成了全省數據匯交,野生動物資源底數基本明晰。各市累計對26個重點區域開展了本底調查,逐步摸清本地生物多樣性情況。

當前,我省初步構建起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啓動野外長期調查監測樣地建設,初步構建了覆蓋全省136個縣域,涵蓋森林、草地、海洋、溼地、水體、農田和城鄉7種樣地類型的生態質量樣地監測體系,佈設樣地527個。建成全國首個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平臺,用於整合各部門、各地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數據,實現基礎數據互通共享,爲科學精準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支撐。

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全民參與。以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全民意識爲目標,我省建立健全多層次、全覆蓋、多元化的生物多樣性宣傳科普體系,不斷探索拓寬公衆參與途徑。

又訊 5月16日,山東省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微山湖國家溼地公園舉行。作爲全省首個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微山湖生物多樣性體驗地正式揭牌。

該體驗地是北方地區首個由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主導建設的生物多樣性體驗場所,依託微山湖國家溼地公園建設而成。體驗地在保留原有生態格局的基礎上,融合新設施與自然環境,創新科普宣教方式。通過實地體驗和科普教育,爲青少年和兒童提供豐富的自然教育機會,提高公衆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水平。

活動現場發佈了由省生態環境廳編制的《黃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全面展示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念和實踐。(張文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