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越南古名。交趾人丁部领于968年建立大瞿越国。975年,宋太祖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所以,宋史上有时用“交州”指代安南。

宋室南渡之后,虽然疆域缩水,但“倒驴不倒架”。《宋史》记载,当时外交相对活跃,与大食、高丽、安南都有使节往来。

越南的编年体通史《大越史记全书》记载,交州虽在国内称帝,但仍向中国称臣,定期朝贡,象即重礼。同样身为祥瑞,与金龙、凤凰、麒麟相比,大象看得见摸得着,既实在又靠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南的“象政”位于“马政”之前。他们还发展出了数量庞大的象兵部队,成为战争主力军种。

《宋史》记载,绍兴二十六年(1156),“八月,天祚遣李国等以金珠、沉水香、翠羽、良马、驯象来贡”。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对此次入贡的贡品记载得非常详细,其中对珍珠的描述更是别开生面:“贡珍珠,大者三颗如茄子,次六颗如波罗蜜核,次二十四颗如桃核,次十七颗如李核,次五十颗如枣核,凡一百颗,以金瓶盛之。”周去非是个“水果达人”,在《岭外代答》中,关注描述过荔枝、橄榄、芭蕉和杨桃,也正如此,唯有他,才会如此创意地搞出这样一套“核标”体系。

虽说“贡象进京”自带吸睛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但长途跋涉从安南折腾到临安,还要妥善安置,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到了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帝谓其大臣曰:朕不欲异兽劳远人”。

直到南宋乾道九年(1173),宋廷去信,下了十头大象的订单。

订单的起因,源于这年冬天宋孝宗要举行祭礼,改年号,大赦天下。这样重大的节庆活动,必须配套最高规格的仪仗,也就是皇家卤簿。宋代卤簿分为四等,第一等叫大驾卤簿,专用于南郊祭拜天地。宋仁宗时期,诏令礼部尚书宋绶修订卤簿规范,并编写《图记》十卷。在宋绶版大驾卤簿里,写明了开场方阵里有六只盛装大象。

大典在即,礼部发现手头大象不够。之前让人家别送了,君无戏言,也不好出尔反尔。不过呢,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就有了《大越史略》里记载的这个故事,“宋致书买象以备南郊卤簿,命大僚班尹子充赍象十头如宋”。

这本是贡物,如今预定下单来买,谁都知道这绝对不能收钱啊,当时还是交趾的李朝收到信,立即上表申请贡象。经过讨论,交趾决定进贡十五头象,分为贺孝宗即位的“登极纲”象五头,用于南郊礼的“大礼纲”象十头,以及一揽子配套设施,包括“二名教练” “十人象公”。

宋廷说要买象,倒也不全是做做样子,因为买象的程序比较简单,他们原计划在邕州界(今广西边界),一手交钱一手交象。但眼下变成交趾自请贡象,就得按朝贡的“钉钉”流程走。在宋代,朝廷对附属国前来朝贡的时间、路线、贡品都有规定,所以现如今贡象组团必须一路北上到了临安才算OK。

史籍没有详细记载十五头大象的一路行程。但这次大象外交的成效很显著。淳熙元年(1174)一月,交趾得宋帝赐国名并封了安南国王,而之前安南贡使来宋朝,一直遵循藩王的规制。那位写“核标”珍珠的周去非,接着又写了一把安南使者:“使者之来,文武官皆紫袍红鞓通犀带无鱼,自贡象之后,李邦正再使来钦,乃加金鱼甚长大。”鱼袋制度始于唐,盛于中唐至宋,官员依据品级高低佩戴不同鱼袋。宋时,四品以上官员穿紫袍佩金鱼袋,四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穿红袍佩银鱼袋。周去非说,以前安南使者的制服是穿紫袍没有鱼袋的,贡象之后,全都挂上了金鱼袋嘞!而且,“格只金鱼儿木佬佬大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