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越南古名。交趾人丁部領於968年建立大瞿越國。975年,宋太祖封丁部領爲交趾郡王,所以,宋史上有時用“交州”指代安南。

宋室南渡之後,雖然疆域縮水,但“倒驢不倒架”。《宋史》記載,當時外交相對活躍,與大食、高麗、安南都有使節往來。

越南的編年體通史《大越史記全書》記載,交州雖在國內稱帝,但仍向中國稱臣,定期朝貢,象即重禮。同樣身爲祥瑞,與金龍、鳳凰、麒麟相比,大象看得見摸得着,既實在又靠譜。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安南的“象政”位於“馬政”之前。他們還發展出了數量龐大的象兵部隊,成爲戰爭主力軍種。

《宋史》記載,紹興二十六年(1156),“八月,天祚遣李國等以金珠、沉水香、翠羽、良馬、馴象來貢”。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對此次入貢的貢品記載得非常詳細,其中對珍珠的描述更是別開生面:“貢珍珠,大者三顆如茄子,次六顆如波羅蜜核,次二十四顆如桃核,次十七顆如李核,次五十顆如棗核,凡一百顆,以金瓶盛之。”周去非是個“水果達人”,在《嶺外代答》中,關注描述過荔枝、橄欖、芭蕉和楊桃,也正如此,唯有他,纔會如此創意地搞出這樣一套“核標”體系。

雖說“貢象進京”自帶吸睛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樂),但長途跋涉從安南折騰到臨安,還要妥善安置,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到了紹興三十一年(1161),“宋帝謂其大臣曰:朕不欲異獸勞遠人”。

直到南宋乾道九年(1173),宋廷去信,下了十頭大象的訂單。

訂單的起因,源於這年冬天宋孝宗要舉行祭禮,改年號,大赦天下。這樣重大的節慶活動,必須配套最高規格的儀仗,也就是皇家鹵簿。宋代鹵簿分爲四等,第一等叫大駕鹵簿,專用於南郊祭拜天地。宋仁宗時期,詔令禮部尚書宋綬修訂鹵簿規範,並編寫《圖記》十卷。在宋綬版大駕鹵簿裏,寫明瞭開場方陣裏有六隻盛裝大象。

大典在即,禮部發現手頭大象不夠。之前讓人家別送了,君無戲言,也不好出爾反爾。不過呢,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於是就有了《大越史略》裏記載的這個故事,“宋致書買象以備南郊鹵簿,命大僚班尹子充齎象十頭如宋”。

這本是貢物,如今預定下單來買,誰都知道這絕對不能收錢啊,當時還是交趾的李朝收到信,立即上表申請貢象。經過討論,交趾決定進貢十五頭象,分爲賀孝宗即位的“登極綱”象五頭,用於南郊禮的“大禮綱”象十頭,以及一攬子配套設施,包括“二名教練” “十人象公”。

宋廷說要買象,倒也不全是做做樣子,因爲買象的程序比較簡單,他們原計劃在邕州界(今廣西邊界),一手交錢一手交象。但眼下變成交趾自請貢象,就得按朝貢的“釘釘”流程走。在宋代,朝廷對附屬國前來朝貢的時間、路線、貢品都有規定,所以現如今貢象組團必須一路北上到了臨安纔算OK。

史籍沒有詳細記載十五頭大象的一路行程。但這次大象外交的成效很顯著。淳熙元年(1174)一月,交趾得宋帝賜國名並封了安南國王,而之前安南貢使來宋朝,一直遵循藩王的規制。那位寫“核標”珍珠的周去非,接着又寫了一把安南使者:“使者之來,文武官皆紫袍紅鞓通犀帶無魚,自貢象之後,李邦正再使來欽,乃加金魚甚長大。”魚袋制度始於唐,盛於中唐至宋,官員依據品級高低佩戴不同魚袋。宋時,四品以上官員穿紫袍佩金魚袋,四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員穿紅袍佩銀魚袋。周去非說,以前安南使者的制服是穿紫袍沒有魚袋的,貢象之後,全都掛上了金魚袋嘞!而且,“格只金魚兒木佬佬大嘞!”

相關文章